
指铜版画。 鲁迅 《书信集·致赵家璧》:“但铜刻,石刻,胶刻(lino-cut),Monotype各种, 中国 绍介尚少。”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记苏联版画展览会》:“会中的版画,计有五种……两种是用强水浸蚀铜版和石版而成的,译作‘铜刻’和‘石刻’固可,或如目录,译作‘蚀刻’和‘石印’亦无不可。”
“铜刻”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
指在铜器表面雕刻纹饰或文字的技艺,属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这种工艺通过精细刻划展现艺术家的才华,因此也被引申为比喻文采出众、才华横溢的象征。例如:“他的文章如铜刻般精妙,令人叹服。”
现代艺术中,铜刻主要指铜版画,尤其是通过酸性溶液(强水)腐蚀铜版形成的蚀刻技法。鲁迅在《且介亭杂文末编》中提到,这类作品可译作“铜刻”或“蚀刻”,属于版画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制作流程通常包括:
如需进一步了解铜版画的具体技法或历史演变,可参考鲁迅相关文献或艺术史资料。
《铜刻》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表示用工具在铜板上刻画图案或文字的艺术技法。
1. 部首:金(jīn)、刀(dāo)
2. 笔画:铜(13画)、刻(5画)
铜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使用铜作为一种常见的材料,通过刻划铜板来制作器物、艺术品或记载文字。
在繁体字中,铜刻被写作「銅刻」。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铜刻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现代汉字常用字正式规定的字形中,铜刻的写法如上述所示。
1. 他的铜刻作品精美而受到艺术爱好者的赞赏。
2. 这幅铜刻画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铜刻刀、铜刻艺术、铜刻作品
铜版画、铁刻、彫刻
铜雕、铜浮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