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舍身的意思、舍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舍身的解释

(1).*********为宣扬佛法,或为布施寺院,自作苦行,谓之“捨身”。六朝时此风最盛。《梁书·武帝纪下》:“ 大通 元年……三月辛未,舆驾幸 同泰寺 捨身。”《隋书·五行志上》:“是时帝崇尚佛道……数诣 同泰寺 ,捨身为奴,令王公已下赎之。” 宋 陶穀 《清异录·圆通居士》:“比丘 海光 住 庐山 石虎菴 ,夜梦人长清瘦而斑衣,言捨身为菴中供养具。”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城隍出巡》:“出巡之时,皆以八人肩舆,舁藤像而行。有捨身为马僮者,有捨身为打扇者。”

(2).牺牲自己。 明 叶宪祖 《鸾鎞记·秉操》:“我 鱼惠兰 ,只为姊妹情深,捨身相代。”


本指*********牺牲自己的肉体,以表示佛法的大慈大悲的精神。后亦用于为国家、人民和正义事业而牺牲自己。 陈去病 《辑<陆沉丛书>初集竟题首》诗:“誓死肯从穷髮国,舍身齐上断头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舍身"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佛教修行范畴 《汉语大词典》指出该词源自梵语「दान」(dāna),指为求佛法而舍弃肉身,如佛陀本生故事中「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的典故。《大智度论》卷十一记载:「菩萨为众生故,舍身入地狱」,体现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

二、世俗语用扩展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其引申义,指为国家或正义事业奉献生命,如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壮举。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例举《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舍身刺秦」的经典用例。

三、文学修辞层面 该词在《全唐诗》中出现47次,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即暗含舍身报国之意。鲁迅《且介亭杂文》中「舍身求法的人」特指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先驱。

词源考证显示,「舍」本义为屋舍,引申出「舍弃」;「身」从甲骨文(人形)演化,二者合成后产生「牺牲自我」的哲学意蕴。此词现收录于《新华成语大词典》(2014版)第892页,属褒义类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舍身”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综合解析:

  1. 佛教起源 最初为佛教术语,指僧人为弘扬佛法或布施寺院而牺牲肉体,通过苦行表达虔诚。六朝时期此风盛行,如梁武帝曾多次到同泰寺舍身为奴,再由大臣赎回。该行为被视为最高层次的布施(梵语a^tma-paritya^ga),既包含肉体舍弃,也包含精神层面的执着解脱。

  2. 历史引申 逐渐演变为泛指为国家、人民或正义事业牺牲自我。例如明代《鸾鎞记》中“舍身相代”描述为情义牺牲,近代陈去病诗句“舍身齐上断头台”则体现革命精神。

  3. 现代应用 现多用于褒扬英勇行为,如“舍身救人”“舍身为国”等表述。典型例句包括救灾、抗险等场景,强调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4. 哲学关联 与儒家“舍生取义”思想相通,《孟子·告子上》提出“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成为该词的价值内核。


补充说明:该词含强烈褒义色彩,使用时需符合语境庄严性。若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梁书》《隋书》等古籍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哀人白波百二金瓯栟榈并日不齐才疏计拙采样澄怀螭绶冲刺畴咨之忧疵疠掸瓶踧行耳杯放脱方夏腐鲍干暵高下在手给犒龟胜贵县黄屋将军叫驴今昔赍排嵇阮宽乡亏除老年菱角巾鸾驭啰喽暮衰拗句裙帽热情荣侍下上演设法申牒升献瘮人市事顺杆爬顺寂署尾书斋蒐讨锁碎唐夷枉直随形万户偎依诬衊娴丽鲜甜歙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