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文選·曹冏<六代論>》“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李善 注引《魯連子》:“百足之蟲,至斷不蹶者,持之者衆也。” 唐 馬總 《意林》卷一引作“百足之蟲,斷而不蹶。”
“百足之蟲,至斷不蹶”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讀音與釋義
拼音:
釋義: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即使遭受打擊,仍能暫時維持不垮台的狀态。該成語與“百足之蟲,至死不僵”同義,均強調根基深厚的事物不易迅速消亡 。
二、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文選·曹冏〈六代論〉》:“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李善注引《魯連子》補充:“百足之蟲,至斷不蹶者,持之者衆也。”
唐代馬總《意林》中亦有記載:“百足之蟲,斷而不蹶”,進一步強化了其含義。
三、用法與示例
四、近義詞與延伸
五、權威參考
更多詳細釋義可查看《搜狗百科》、《查字典》等來源。
這句成語的意思是指一個非常頑強的小蟲子,即使被折斷了腿,也能繼續前進。
這句成語由“百”、“足”、“之”、“蟲”、“至”、“斷”、“不”和“蹶”這幾個字組成。
其中,“百”部首是“白”,有4劃;
“足”部首是“足”,有7劃;
“蟲”部首是“虍”,有6劃;
“至”為獨體字;
“斷”部首是“斤”,有4劃;
“不”部首是“一”,有1劃;
“蹶”是一個由“足”和“厥”組成的字,共16劃。
這句成語的來源來自《淮南子·天文訓》:“蝼蛄百足,行将至斷,然終不踬。”
在繁體字中,這句成語是“螻蟻百足,行將至斷,然終不蹶。”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成語《百足之蟲,至斷不蹶》可以寫為:“百卆之蟲,至斷不蹶。”
例句:他像百足之蟲,遇到挫折時不容易放棄。
組詞:百足(形容某個動物傳說擁有百隻腳)、百足之蟲,斷然(果斷地做決定)、蹶起(爬起來)
近義詞:百折不撓、锲而不舍
反義詞:自暴自棄、半途而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