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白纻舞的意思、白纻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白纻舞的解释

盛行于 晋 、 南朝 各代的 江 南民间舞蹈。有独舞和群舞两种。舞者穿轻纱般的白色长袖舞衣,故称。《晋书·乐志下》:“《白紵舞》,案舞词有巾袍之言,紵本 吴 地所出,宜是 吴 舞也。” 南朝 宋 鲍照 《奉始兴王白紵舞曲启》:“被教作白紵舞歌辞,谨竭庸陋,裁为四曲,附启上呈。” 唐 王建 《白紵歌》之二:“城头乌栖休击歌,青蛾弹瑟《白紵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白纻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宫廷舞蹈之一,起源于魏晋时期,盛行于六朝至唐代。其名称来源于舞者所穿的白色纻麻所制的长袖舞衣,以轻盈飘逸的舞姿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为特色,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词义溯源与舞蹈特征

  1. 名称由来

    “白纻”指未经染色的精细纻麻织物,质地轻薄。《乐府诗集》载:“纻本吴地所出,舞者身穿白纻,故以名舞。”舞衣长袖飘逸,动作以“如推若引留且行”的流畅动作为主,突出“质如轻云色如银”的视觉美感。

  2. 艺术表现

    舞蹈强调“双袂齐举鸾凤翔”的袖技,结合折腰、踏足等动作,形成“状似明月泛云河,体如轻风动流波”的意境。晋代《白纻舞歌诗》描述其“清歌徐舞降袂飘”,展现柔婉与力量并存的风格。

二、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

  1. 起源与发展

    初为吴地民间舞,后传入宫廷。南朝宋·刘铄《白纻曲》称“仙仙徐动何盈盈”,成为贵族宴乐重要节目。唐代融入清商乐部,《通典》载其属“清乐四十四曲”之一,舞容渐趋华丽。

  2. 文学象征

    舞者常借“人生世间如电过”等歌词抒发时光易逝之思,李白《白纻辞》其三“且吟白纻停绿水”即化用此意象,使舞蹈成为文人寄托情感的载体。

三、典籍记载与艺术影响

  1. 文献佐证

    《晋书·乐志》明确记载白纻舞属杂舞类,与杯槃舞并列。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五收录《白纻舞歌诗》三首,详述其“轻躯徐起”的动态特征。

  2. 跨艺术渗透

    舞蹈元素见于绘画与诗词,如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中仕女披帛形态可能受其影响。敦煌壁画217窟唐代乐舞图亦可见长袖舞姿遗风。


主要参考文献

  1.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五·舞曲歌辞四》,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唐]杜佑《通典·乐典六》,中华书局影印本
  3. [梁]沈约《四时白纻歌》,《玉台新咏笺注》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
  4. 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第三章,上海人民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白纻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传统舞蹈,起源于三国时期吴国,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以下是其核心信息:

一、起源与发展

  1. 劳动赞歌
    最初由吴地(今江西宜黄)纺织女工创造,通过简单舞蹈动作赞美纻麻织造劳动成果,具有民间艺术质朴特征。
  2. 宫廷化演变
    晋代起被贵族阶层接纳,南北朝时期成为宫廷常备娱乐节目,表演形式逐渐精致化。

二、艺术特征

  1. 服饰特色
    舞者身着白色纻麻长袖舞衣,布料轻盈如云,凸显飘逸美感,舞蹈因此得名。
  2. 动作风格
    以舞袖动作为核心,结合旋转、踏步,展现“轻盈似云”的柔美姿态,兼具独舞与群舞形式。
  3. 文化内涵
    既是对劳动智慧的礼赞,也融入江南地域文化,后期发展为娱神祭祀的重要形式。

三、历史影响

白纻舞与《白纻歌》结合,成为清商乐代表,其艺术风格影响了后世舞蹈审美,被视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典型文化符号。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搜狗百科、光明日报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把柄冰肌不干净草创未就昌籙朝衣东市澄浆泥程糜乘鄣赤春春冰淳耀诞保盗目打住敌氛笃耨顿修夺冠哆弄发躁髴髴高柯官长衡桂厚大华北黄场化胎晦窒鹄鸾浑铁绛府剪薙皲皴藟散连漫炼蜜离岛灵后陵鱼临路木桃能底碰劲儿谴辱七德侵逼青巾校尉祛除容貌丧氛事无三不成庶伯顺斋通贤头昏涡虫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