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汉 职官名。 光武 建武 三年初置青巾左校尉官,十五年改青巾校尉为越骑校尉。见《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后诗文中亦用以泛指武职官员。 唐 韩翃 《送刘将军》诗:“青巾校尉遥相许,墨矟将军莫大夸。”
“青巾校尉”是东汉时期的军事官职,其含义和演变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历史起源与职能
该官职由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三年(公元27年)初设,称为“青巾左校尉”,主要负责军事事务。至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光武帝将其更名为“越骑校尉”,职能仍以统领骑兵为主。
名称与象征意义
“青巾”指代士兵头巾颜色,象征军队身份;“校尉”为汉代中高级武官职位,通常统领一营兵力。合并后的名称体现了官职的军事属性。
文学中的引申用法
唐代诗人韩翃在《送刘将军》中写道:“青巾校尉遥相许,墨矟将军莫大夸”,此处“青巾校尉”已脱离具体官职,成为武职官员的泛称。
历史演变与关联
该官职存在时间较短,后并入越骑校尉体系,成为东汉“五校尉”(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之一,负责京师戍卫与出征作战。
此词既特指东汉初期军事官职,亦在文学语境中扩展为武将代称。若需了解更详细的历史背景,可参考《后汉书·光武帝纪》及相关唐代诗文。
《青巾校尉》是一个历史上的职位名称,指的是汉朝时期的一种武官职务。下面将对该词进行拆分部首和笔画,并介绍其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以及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青巾校尉的拆分部首是青字的部首为靑(青字头部),巾字的部首为巾(巾字头部)。它的总笔画数为14个。
青巾校尉这个职位源自于汉武帝时期,主要负责管理军队中的青年士兵。青巾校尉是汉朝官制中的一种武官职务,隶属于中央军事机构。根据历史记载,青巾校尉的职位可追溯到公元前104年。
《青巾校尉》的繁体字为《靑巾校尉》。
青巾校尉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为《青巾校尉》。
青巾校尉带领他的士兵勇敢地迎战敌人。
青巾校尉可以组成其他词语,例如:"青年"、"巾帼"、"校舍"等。
青巾校尉的近义词可为军官、武官、校尉等。
青巾校尉的反义词可为文官、低级士兵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