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七德的意思、七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七德的解释

(1).指武功的七种德行。《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梁书·武帝纪》:“大司马攸纵自天,体兹齐圣,文洽九功,武苞七德。” 唐 柳宗元 《柳州贺破东平表》:“五兵永戢,七德无亏。” 明 杨慎 《凤赋》:“览七德,律五音,通天祉,应地灵。”

(2).指文治的七种德行。《国语·周语中》:“尊贵、明贤、庸勋、长老、爱亲、礼新、亲旧……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 韦昭 注:“七德,谓尊贵至亲旧也。”

(3).指诗歌的七种特性。 唐 皎然 《诗式·诗有七德》:“一识理,二高古,三典丽,四风流,五精神,六质干,七体裁。”

(4). 隋 唐 时舞名。又乐曲名。《隋书·音乐志上》:“帝御茶果,太常丞跪请进舞《七德》,继之《九序》。”《旧唐书·音乐志一》:“癸巳,奏《七德》、《九功》之舞,观者见其抑扬蹈厉,莫不扼腕踊跃,凛然震竦。”《旧唐书·音乐志一》:“立部伎内《破阵乐》五十二遍,修入雅乐,祇有两遍,名曰《七德》。”参见“ 七德舞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七德的汉语词典释义

一、词源与基本含义

“七德”一词源自中国古代文献,主要有两类释义:

  1. 《左传》中的军事伦理概念

    指战争应具备的七种道德准则。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载:“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此为周武王克商后提出的用兵原则,强调武力应以正义为目的,而非滥用征伐。

    来源: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9年)。

  2. 唐代乐舞名称

    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开国武功,将《秦王破阵乐》更名为《七德舞》,取《左传》“七德”之义,象征以武止戈、匡正天下的治国理念。

    来源:刘昫《旧唐书·音乐志》(中华书局,1975年)。


二、详细释义解析

根据《汉语大词典》及经典注疏,“七德”的具体内涵如下:

  1. 禁暴:制止暴虐行为,维护秩序。
  2. 戢兵:收敛兵器,避免滥战。
  3. 保大:保全国家社稷。
  4. 定功:确立功业,稳定政权。
  5. 安民:安定百姓生活。
  6. 和众:调和民众关系,促进和谐。
  7. 丰财:发展经济,充盈物资。

核心思想:以道德约束武力,通过战争实现长治久安,体现儒家“仁政”与“义战”思想。


三、权威文献佐证


四、现代引申与启示

“七德”概念至今被引申为: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采用权威出版社文献;现代研究可参考知网等学术平台相关论文。)

网络扩展解释

“七德”是一个多义词汇,其含义随历史文献和语境而变化。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传统文献中的核心含义

  1. 武功七德
    最早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指武力的七种正当用途:

    • 禁暴(制止暴力)
    • 戢兵(平息战争)
    • 保大(保全国家)
    • 定功(建立功业)
    • 安民(安定百姓)
    • 和众(团结民众)
    • 丰财(发展经济)
      这一概念体现了古代对军事行动的道德约束,如唐代柳宗元曾用“七德无亏”赞扬平叛之功。
  2. 文治七德
    出自《国语·周语中》,指治理国家的七种德行:

    • 尊贵(尊重权贵)
    • 明贤(任用贤能)
    • 庸勋(奖励功勋)
    • 长老(敬重长者)
    • 爱亲(关爱亲族)
    • 礼新(礼遇新人)
    • 亲旧(亲近旧臣)
      这些原则强调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3. 诗歌七德
    唐代诗论家皎然在《诗式》中提出诗歌的七种特性:

    • 识理(逻辑清晰)
    • 高古(意境高雅)
    • 典丽(文辞典雅)
    • 风流(情感洒脱)
    • 精神(气韵生动)
    • 质干(结构严谨)
    • 体裁(形式规范)
      这一理论对古典诗歌创作有重要影响。

二、其他引申含义


三、使用注意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左传》《国语》等古籍原文或相关学术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埃堨倍伴不哼不哈扯大乘践搭伴弹铗玷尘东直兜底二十四气宫事归虚红缸画龙点睛慧门嘉淑家祀紧脉锦套头绝国殊俗开坛坎井之蛙宽厰跨轶廊房良贾深藏令利柳暗花遮麻案冒险家明絜缪紊僻缓铅鼎迁怒于人桥堍清明风清整秋旻戎华撒施摄勾十日并出首陁税冕松桢碳酸腾言天狐缇缃土簋拖布乌虬无征不信衔沙填海暇息谢鲍泄泄翕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