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达贤能之人。 南朝 陈 徐陵 《让散骑常侍表》:“臣闻五十知命,宗师之格言;六百辞满,通贤之高概。” 唐 李翱 《与淮南节度使书》:“干辨者为良吏,适时者为通贤。” 严复 等《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人有好善恶不善之心,故于忠臣、孝子、义夫、烈女、通贤、高士,莫不望其身膺多福富贵以没世。”
"通贤"是由"通"与"贤"组成的复合词。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通"本义为道路畅通,引申为通晓、通达事理,"贤"指德才兼备之人。《古代汉语词典》记载,"通贤"特指既具备广博学识又拥有高尚品德的杰出人才,其核心特征包含两方面:
一为"通",即贯通古今的学识体系,《说文解字》注"通,达也",强调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深刻理解;二为"贤",即《孟子》所言"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的德行标准,要求兼具仁德修养与社会担当。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特别指出"通贤"多用于形容士大夫阶层中"经世致用"型人才。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与"达士"对举使用,如明代《菜根谭》有"通贤达士,不拘小节"之说,体现其超越常规认知的精神境界。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强调,理解该词需结合古代"学贯天人"的教育理念,其内涵远超现代"专家"概念,特指融汇道德修养与专业造诣的复合型人才。
(本文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说文解字》等权威辞书)
“通贤”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通贤指“通达贤能之人”,即兼具智慧与德行、能够融会贯通的人才。该词由“通”(通达、贯通)和“贤”(贤能、德行)组合而成,强调对才能和品德的综合要求。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的详细释义。
騃女爱友阿q正传拜辱罢朽产物处警椿萱怠教大祲第四野战军督摄诽诽蜉结感天动地怪胎毂端鬼蒟蒻规行矩步含宫咀徵禾颖鸿洞划拨清算互市甲坊浇散金鸾进送揪结均停居庞尻轮神马克厌乐笑连亘六路路基麻溜旄端鸥浮鹭立跑道皮解库贫鬼迁排钦率日以为常十尖黍穟疼热跳花讬咐涂汙无底武化杇槾屋兽缃简衔命闲婉小门小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