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earance;looks] 人的长相;容颜相貌
(1).容颜相貌。《论语·泰伯》:“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南史·韩子高传》:“ 子高 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 宋 王明清 《春娘传》:“ 玉 为人容貌清秀,举措闲雅。”《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説着我县君容貌,真个是世间少比,想是天仙里头謫下来的。” 巴金 《灭亡》第十一章:“她的态度,她的容貌,她的声音都充满了热情,使 李冷 十分感动。”
(2).指可以修饰容貌威仪的装饰品。如玄纁玑组、羽毛齿革之类。《左传·宣公十四年》:“朝而献功,於是有容貌彩章,嘉淑而有加货。” 杨伯峻 注:“容貌、彩章等亦均是小国所献大国之物……容貌、彩章者,盖指玄纁璣组、羽毛齿革诸物,皆所以充衣服、旌旗之装饰者。”一说,指威仪容颜。见 杜预 注。
(3).犹样式。《管子·乘马》:“工治容貌功能,日至于市而不为官工者,与功而不与分焉。” 郭沫若 等集校:“《考工记·函人》‘凡为甲必先为容’, 郑 注‘服者之形容也’, 郑司农 云‘容谓象式’,则容貌犹今之样式也。”
容貌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指人的面部五官、神情气质的综合外在表现,通常用于描述人的相貌特征。以下是权威词典的详细解释: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容貌为“面部的长相;相貌”,强调其作为人体外貌视觉特征的属性。例如:“容貌端庄”“容貌秀丽”。
《汉语大词典》
进一步解析为“面容姿态”,包含面部结构(如五官分布)与动态神情(如神态表情)的双重含义。如《楚辞·九章》中“容貌晻而不明”即形容面容晦暗无光。
《古代汉语词典》
补充其古义可泛指“外观形象”,如《礼记·祭义》载“容貌以文之”,指通过仪容修饰展现修养。
语义演变与用法
权威参考文献
“容貌”指人的面部特征和整体外貌,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读音为róng mào,表示人的长相、容颜相貌。既包括五官轮廓等先天特征,也涵盖神态气质等后天形成的整体观感,例如《三国演义》中“容貌魁梧”形容外貌的英武。
延伸含义
近义词与用法
常见近义词包括相貌、面貌、仪容等。多用于描述对人的第一印象,例如“容貌秀丽”“容貌端庄”等表达。
应用示例
文化内涵
中文语境中常与内在品质形成对比,如“为心理整容比为容貌装饰更重要”,强调内外兼修的观念。
需注意:古籍中的特殊含义(如装饰品、样式)现代已较少使用,日常主要指人的外貌。
澄峻刍豢棰笞挡调当身多谢风飑风鬟雾鬓风节共鲧孤竹君横罗十字鹤鱼红衣礮惠普慧秀毁眦豁出火林山见头角集股鲸鲲金兰谱金灵进退狼狈机诈计资竷竷看座老话棱眼流水账流星龙团凤饼媚俗美育畮陇木椌目濡耳染宁戚歌弄燕调莺趴下鹏游飘洋航海破头话千叮咛万嘱咐的解释签收琼荂三昧真火撒顽晒田时英説听宿头太史令帑实相簭仙迹贤智遐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