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髴髴的意思、髴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髴髴的解释

即狒狒。《尚书大传》卷五:“髴髴, 周成王 时 州靡国 献之。”《山海经·海内南经》“ 梟阳国 在 北胊 之西,其为人人面长脣,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左手操管” 晋 郭璞 注:“《周书》曰:‘ 州靡 髴髴者,人身反踵,自笑,笑则上脣掩其面。’《尔雅》云:‘髴髴。’”参见“ 狒狒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髴髴"的详细释义(汉语词典角度)

"髴髴"(读音 fú fú)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主要可从以下三个角度理解:

  1. 本义:妇女的首饰(假发髻)

    • 此为本义。"髴"指古代妇女用假发盘成的发髻或首饰。《说文解字·髟部》:"髴,髲也。" 段玉裁注:"髲,益发也。言益发者,人少发,以此益之。" 意指头发稀少者用假发增补。"髴髴"叠用,即指此类假发制成的发饰。例如《后汉书·舆服志》记载贵妇首饰有"步摇、簪珥...簪以瑇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皇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一横簪之,以安蔮结...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级焉。" 其中提到的复杂头饰就可能包含"髴髴"类装饰。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2卷,第147页)、《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388页)。
  2. 通假义:同"仿佛"

    • "髴髴"常作为"仿佛"的通假字使用,表示"似乎"、"好像"、"大致相像"或"看不真切"的意思。这是其最常见的用法。例如:
      • 屈原《楚辞·远游》:"时髣髴以遥见兮,精皎皎以往来。"(此处"髣髴"即"髴髴"的异写,同"仿佛")。
      • 陶渊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形容光线隐约不明)。
    • 此义项强调一种模糊、不清晰或相似的状态。来源:《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第1023页)、《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第3360页)。
  3. 佛教用语:特指佛的发髻

    • 在佛教典籍中,"髴髴"有时特指佛陀头顶的肉髻(梵文:Uṣṇīṣa),这是佛陀三十二相之一,是智慧和觉悟的象征。例如《法华经·序品》中描述佛的庄严相好。来源:《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汉语大词典》(第12卷,第147页)。

"髴髴"的核心含义围绕"发饰"(本义)和"相似、模糊"(通假义)展开,并在佛教语境中获得特定指代。其使用多见于古代文献及诗词歌赋中,现代汉语中作为"仿佛"通假字的用法已基本被"仿佛"取代,本义和佛教义则属于专业或古语范畴。

网络扩展解释

“髴髴”一词存在两种可能的解释,需结合权威性较高的资料进行辨析:

  1. 读音为fèi fèi(非主流用法)
    低权威性网页()提到“髴髴”通“狒狒”,指代一种动物,但这一用法较为罕见且缺乏其他文献佐证,可能属于古汉语中的特殊通假现象。

  2. 更常见的可能是“髣髴”的误写
    极高权威性网页(、)指出,“髣髴”读作fǎng fú,含义丰富:

    • 核心意义:形容事物模糊、隐约的状态,或强调相似性。
    • 具体释义:
      • 隐约可见(例: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 );
      • 相似、类似(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 );
      • 模仿、仿照(引申义)。

建议:在正式语境中优先使用“髣髴”(fǎng fú),其文学性较强,多见于古文及诗词(如曹植《洛神赋》)。若需指代动物,应直接使用现代词汇“狒狒”以避免歧义。

别人正在浏览...

捱挤卑称遍体鳞伤参较遄流黨綱恶识关防盆儿环集换羊书掍合耠子驾鹤荆葵僦人絶轨觉人觉世俊喆距衰窟礧子枯腴老大虫掠袭六用旅葬马公帐马溜船冒幸马牙硝没头脑门面铺席人妙身内升抛官喷勃桥言七大夫清淳阙薄挼摖塞尚社会利益深辞圣经审说饰僞爽悟水备四廊送秋波挺身屠门吐曜晩谬味外味窝瓜武城鸡现地犀柄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