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纻舞的意思、白纻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纻舞的解釋

盛行于 晉 、 南朝 各代的 江 南民間舞蹈。有獨舞和群舞兩種。舞者穿輕紗般的白色長袖舞衣,故稱。《晉書·樂志下》:“《白紵舞》,案舞詞有巾袍之言,紵本 吳 地所出,宜是 吳 舞也。” 南朝 宋 鮑照 《奉始興王白紵舞曲啟》:“被教作白紵舞歌辭,謹竭庸陋,裁為四曲,附啟上呈。” 唐 王建 《白紵歌》之二:“城頭烏栖休擊歌,青蛾彈瑟《白紵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白纻舞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宮廷舞蹈之一,起源于魏晉時期,盛行于六朝至唐代。其名稱來源于舞者所穿的白色纻麻所制的長袖舞衣,以輕盈飄逸的舞姿和細膩的情感表達為特色,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藝術價值。

一、詞義溯源與舞蹈特征

  1. 名稱由來

    “白纻”指未經染色的精細纻麻織物,質地輕薄。《樂府詩集》載:“纻本吳地所出,舞者身穿白纻,故以名舞。”舞衣長袖飄逸,動作以“如推若引留且行”的流暢動作為主,突出“質如輕雲色如銀”的視覺美感。

  2. 藝術表現

    舞蹈強調“雙袂齊舉鸾鳳翔”的袖技,結合折腰、踏足等動作,形成“狀似明月泛雲河,體如輕風動流波”的意境。晉代《白纻舞歌詩》描述其“清歌徐舞降袂飄”,展現柔婉與力量并存的風格。

二、曆史演變與文化内涵

  1. 起源與發展

    初為吳地民間舞,後傳入宮廷。南朝宋·劉铄《白纻曲》稱“仙仙徐動何盈盈”,成為貴族宴樂重要節目。唐代融入清商樂部,《通典》載其屬“清樂四十四曲”之一,舞容漸趨華麗。

  2. 文學象征

    舞者常借“人生世間如電過”等歌詞抒發時光易逝之思,李白《白纻辭》其三“且吟白纻停綠水”即化用此意象,使舞蹈成為文人寄托情感的載體。

三、典籍記載與藝術影響

  1. 文獻佐證

    《晉書·樂志》明确記載白纻舞屬雜舞類,與杯槃舞并列。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五十五收錄《白纻舞歌詩》三首,詳述其“輕軀徐起”的動态特征。

  2. 跨藝術滲透

    舞蹈元素見于繪畫與詩詞,如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圖》中仕女披帛形态可能受其影響。敦煌壁畫217窟唐代樂舞圖亦可見長袖舞姿遺風。


主要參考文獻

  1.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五十五·舞曲歌辭四》,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唐]杜佑《通典·樂典六》,中華書局影印本
  3. [梁]沈約《四時白纻歌》,《玉台新詠箋注》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
  4. 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第三章,上海人民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白纻舞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傳統舞蹈,起源于三國時期吳國,盛行于魏晉南北朝。以下是其核心信息:

一、起源與發展

  1. 勞動贊歌
    最初由吳地(今江西宜黃)紡織女工創造,通過簡單舞蹈動作贊美纻麻織造勞動成果,具有民間藝術質樸特征。
  2. 宮廷化演變
    晉代起被貴族階層接納,南北朝時期成為宮廷常備娛樂節目,表演形式逐漸精緻化。

二、藝術特征

  1. 服飾特色
    舞者身着白色纻麻長袖舞衣,布料輕盈如雲,凸顯飄逸美感,舞蹈因此得名。
  2. 動作風格
    以舞袖動作為核心,結合旋轉、踏步,展現“輕盈似雲”的柔美姿态,兼具獨舞與群舞形式。
  3. 文化内涵
    既是對勞動智慧的禮贊,也融入江南地域文化,後期發展為娛神祭祀的重要形式。

三、曆史影響

白纻舞與《白纻歌》結合,成為清商樂代表,其藝術風格影響了後世舞蹈審美,被視為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的典型文化符號。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搜狗百科、光明日報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擺脫逼尖部隊采戲唱詞讒頰翠煙殚殘虭蟟砥節鬥合房産主豐颔風信雞韓柳歐蘇蒿然合圍皇號滑水見戶儉易激勵耤田九觔黃銡子拘拆開號孔武例竟門靈房林林央央六等六仙桌眊矂腼慙嫩晴暖火盆平澤破玉箝口側目挈龜區委攘剔日痕三寸舌神牽鬼制十八事十二峰睗睒朔途蜀中肆虐薮澤貪濁甜淨望風而走菀牧委填下采楔木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