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纻舞的意思、白纻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纻舞的解釋

盛行于 晉 、 南朝 各代的 江 南民間舞蹈。有獨舞和群舞兩種。舞者穿輕紗般的白色長袖舞衣,故稱。《晉書·樂志下》:“《白紵舞》,案舞詞有巾袍之言,紵本 吳 地所出,宜是 吳 舞也。” 南朝 宋 鮑照 《奉始興王白紵舞曲啟》:“被教作白紵舞歌辭,謹竭庸陋,裁為四曲,附啟上呈。” 唐 王建 《白紵歌》之二:“城頭烏栖休擊歌,青蛾彈瑟《白紵舞》。”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白纻舞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傳統舞蹈,起源于三國時期吳國,盛行于魏晉南北朝。以下是其核心信息:

一、起源與發展

  1. 勞動贊歌
    最初由吳地(今江西宜黃)紡織女工創造,通過簡單舞蹈動作贊美纻麻織造勞動成果,具有民間藝術質樸特征。
  2. 宮廷化演變
    晉代起被貴族階層接納,南北朝時期成為宮廷常備娛樂節目,表演形式逐漸精緻化。

二、藝術特征

  1. 服飾特色
    舞者身着白色纻麻長袖舞衣,布料輕盈如雲,凸顯飄逸美感,舞蹈因此得名。
  2. 動作風格
    以舞袖動作為核心,結合旋轉、踏步,展現“輕盈似雲”的柔美姿态,兼具獨舞與群舞形式。
  3. 文化内涵
    既是對勞動智慧的禮贊,也融入江南地域文化,後期發展為娛神祭祀的重要形式。

三、曆史影響

白纻舞與《白纻歌》結合,成為清商樂代表,其藝術風格影響了後世舞蹈審美,被視為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的典型文化符號。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搜狗百科、光明日報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白纻舞

白纻舞是一個詞,它由三個字組成:白、纻、舞。下面将對其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方面進行闡述。

1. 拆分部首和筆畫

白(107讀音,5畫):白字的部首是日,表示與“白日”有關,根據筆畫的順序和形狀,可以簡單地分為橫,豎,撇,點幾種筆畫;

纻(120讀音,6畫):纻字的部首是纟,表示與紡織工藝、紡織品有關,根據筆畫的順序和形狀,可以簡單地分為橫,撇,捺,點幾種筆畫;

舞(365讀音,15畫):舞字的部首是舛,表示與動作、舞蹈有關,根據筆畫的順序和形狀,可以簡單地分為橫,撇,折,鈎,捺,點幾種筆畫。

2. 來源

《白纻舞》是指一種古代的舞蹈形式,舞者穿着白色的纻布衣裳,舞動身姿,表現出優雅的舞蹈動作,充滿了古代的文藝氛圍。

3. 繁體

白纻舞的繁體寫法為「白纔舞」。

4.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白字的古代寫法為「白」,纻字的古代寫法為「紵」,舞字的古代寫法為「舞」。

5. 例句

一個例句可以是:“在古代,皇帝在慶典上邀請舞者表演白纻舞,場面十分壯觀。”

6. 組詞

與白纻舞相關的組詞有:舞者、舞蹈、舞台、表演、慶典等。

7. 近義詞

近義詞可以是:白纻舞蹈、古舞、古代舞蹈。

8. 反義詞

反義詞可以是:現代舞、當代舞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