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陵鱼的意思、陵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陵鱼的解释

(1).古代种族名。《吕氏春秋·恃君》:“ 非滨 之东, 夷秽 之乡, 大解 、 陵鱼 、 其 、 鹿野 、 摇山 、 扬岛 、 大人 之居,多无君。” 陈奇猷 校释:“‘ 大解 、 陵鱼 ……’当为种族名。 沉 ( 沉祖緜 )所引《山海经》之‘大蟹’、‘陵鱼’,《逸周书》之‘大蟹’,《天问》之‘鯪鱼’,《吴都赋》之‘陵鲤’,皆係怪物之称,与此文不相蒙。”

(2).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鱼。《山海经·海内北经》:“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 袁珂 校注:“《楚辞·天问》云:‘鯪鱼何所?’ 刘逵 注《吴都赋》引作‘陵鱼曷止’,即人鱼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陵鱼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水陆两栖生物,又称"鲛人"或"人鱼"。根据《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其形象特征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形态特征 头部为人形,具有完整的人类五官和四肢,腰部以下为鱼尾状。明代文献《三才图会》描述其"发如马尾,鳞片生珠",这种半人半鱼的造型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型。

二、生物属性 《淮南子·墬形训》将其归类为"水居异兽",具有"朝发昆仑,暮宿孟诸"的迁徙能力。晋代郭璞在《山海经注》中指出陵鱼"能纺织,泣泪成珠",赋予其生产属性。

三、文化象征 在民俗信仰中,陵鱼被视为祥瑞之兆。《太平御览》引《博物志》载其出现预示"五谷丰登",而《稽神录》则记载渔民视其为导航神物。现代学者袁珂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认为,陵鱼形象折射着先民对海洋生物的认知转化过程。

资料来源:

  1. 袁珂《山海经校注》
  2. 王圻《三才图会》
  3. 刘安《淮南子》
  4. 郭璞《山海经注》
  5. 李昉《太平御览》
  6.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陵鱼”一词在古籍中有两层主要含义,需结合文献和神话背景理解:

一、古代种族名

《吕氏春秋·恃君》记载的“陵鱼”是东亚沿海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名称,与“大解”“鹿野”等族群并列,属于早期文献对东方部族的泛称。这一用法多见于先秦地理类文献,但具体所指部族已不可考。

二、神话传说中的半人半鱼生物

此为更广为人知的含义,主要特征包括:

  1. 外貌形态
    人面鱼身,有四肢(《山海经·海内北经》载:“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与鲛人形象相似,但不同于西方美人鱼。

  2. 文献记载

    • 《山海经》将其归为海怪,栖息于海中。
    • 《楚辞·天问》以“鲮鱼何所”发问,东汉王逸注称其为“陵鱼”,《吴都赋》刘逵注则直接解释为“人鱼”。
  3. 文化关联
    部分古籍将其与鲛人混称,如《搜神记》描述的“泣泪成珠”鲛人,但《山海经》明确区分陵鱼与鲩(娃娃鱼)。另有传说提及陵鱼具有强大自愈能力。

补充说明

需注意“陵鱼”与“鲮鱼”在部分文献中存在通假现象,如《天问》中的“鲮鱼”即“陵鱼”异写。其形象可能源于古人对海洋生物的想象,或受儒艮等水生动物启发。

(主要综合)

别人正在浏览...

白费剥琢便私布让不谓财薮承基城阚初风头水错法诞秀等差得脱钓鱼多才多艺耳朵风耳目一新风怀改朝换代敢为敢做硌磴公绶合契怀迟华叶鹄林讲叙惊恨禁酒极思倦飞骏骨牵盐口脂狂流狂侠嚂嘘泐失连漉僚品理孙蛮夷大长美名南学会前荣樵刍亲用曲曲折折三茶六礼世类孰湖水鉴死眉瞪眼涕泗卫阙像态笑颜谢忱谢郎着帽斜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