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次丁的意思、次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次丁的解释

(1).承担部分赋役的未成年或老年的男女。《晋书·食货志》:“男女年十六已上至六十为正丁,十五已下至十三、六十一已上至六十五为次丁。”

(2).次子。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其伤病未愈及家无次丁者,量遣归营。”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或家无次丁,父母望其嗣续,室徒四壁,妻儿待以为生,忽际重病弥留,共知不起,老亲垂涕而来握其手,妻子号泣而环跪於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次丁"是古代中国户籍制度中的特定术语,指承担半丁赋役的男性人口。这一概念主要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内涵包含以下四个维度:

  1. 法定年龄界定

    晋代规定男子16-60岁为"正丁",13-15岁及61-65岁为"次丁"(来源:《晋书·食货志》)。南朝宋武帝时期调整为"15-16岁为半丁,17岁为全丁"(来源:《宋书·武帝纪》),不同朝代存在差异化的年龄划分标准。

  2. 赋役折算机制

    次丁需承担正丁50%的赋税额度,如《资治通鉴》胡三省注载:"次丁输半课",在徭役征发时也相应减免服役时长,形成阶梯式的赋役体系。

  3. 户籍管理功能

    该制度通过年龄分层实现精准的人口管控,既保障国家财政基础,又体现对弱势群体的政策倾斜。出土的走马楼吴简显示,当时已建立"正丁—次丁—老小"的三级登记系统(来源:长沙简牍博物馆)。

  4. 社会经济影响

    次丁制度客观上延缓了全劳力进入密集型农业生产的周期,对魏晋时期庄园经济的发展产生催化作用。但随着土地兼并加剧,该制度在隋唐时期逐渐被均田制取代。

这一赋役制度的演变轨迹,在《通典·食货典》和《文献通考·户口考》等典籍中均有连续记载,反映出古代中国赋税体系从人丁税向资产税过渡的历史进程。

网络扩展解释

“次丁”是古代汉语中的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一、赋役制度中的特定人群

指承担部分赋役的未成年或老年男女。根据《晋书·食货志》记载:

二、家庭中的排行

指次子,即家中排行第二的儿子。例如:


补充说明

  1. 词源特点:该词具有历史语境色彩,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
  2. 读音:标准读音为cì dīng(部分网页标注“zhēng”为多音误读,无权威依据);
  3. 延伸用法:在古文献中偶见用“次丁”比喻次要劳动力或非核心成员。

别人正在浏览...

挨揍搬动榜笞撤消春涨慈旨辞状达练大理院道令纸大兴德洋恩普瘹星法脉准绳纷杂福分改恶为善刚卯戆头矸石诡伏呵诟荷兰横索花色虎斗龙争僭嫚家业戒规接通近客眷命拘维刊登可骇克忠栏角庐宇鑢错黏留偏译洽化芊芊峭核侨军奇辟畦田齐王舍牛跂伫曲偻睿文洒沥上载扇枕射囿十命湿疹笋枯鼗铎橡胶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