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叛逆;反常。《新唐书·韦皋传》:“礼让行于殊俗,则怫戾者化。” 杨笃生 《新湖南》:“入其塾,则諢笑之声謞謞然;适其野,则气息怫戾,容色愁惨。”
怫戾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怫”与“戾”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愤怒、乖张、违逆不顺的状态或性情。以下从字源、词义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详释:
怫(fú)
本义为“违逆”“愤怒”。《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但古籍中多通“悖”或“拂”,表抵触、不顺。如《庄子·天地》:“怫然作色”,形容因恼怒而面色骤变。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7卷第601页。
戾(lì)
本义为“弯曲”,引申为“乖张”“暴烈”。《说文解字·犬部》:“戾,曲也。从犬出户下。”段玉裁注:“引申为乖戾、罪戾。”如《荀子·荣辱》:“猛贪而戾”,形容凶暴乖张。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78页。
“怫戾”为同义复合词,强调极度的愤怒与悖逆,多用于形容人性情暴烈或局势动荡:
例:《后汉书·周举传》:“喜怒怫戾,过于雷霆。”(形容情绪失控,暴怒无常)
来源:《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年)卷六十一。
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珊瑚》:“姑性怫戾,虐遇珊瑚。”(指婆婆性情暴戾,虐待儿媳)
来源:《聊斋志异》(张友鹤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卷三。
“敢为怫戾之言,以乱大伦。”(指散布逆乱言论)
来源:《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62年)卷九十九。
“延之性既怫戾,兼有酒过。”(形容颜延之性情暴躁且酗酒失德)
来源:《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卷七十三。
在现代汉语中,“怫戾”属生僻古语词,常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学修辞,表意集中于“暴怒乖张”“激烈冲突” 两层。其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避免与现代常用词“暴戾”(侧重凶残)混淆。
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商务印书馆,第5版)第112页“戾”字条。
“怫戾”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角度综合解释:
“怫戾”读作fú lì,意为叛逆、反常,多用于描述违背常规或主流价值观的行为与状态。例如: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若需深入考证,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或结合更多古籍用例分析。
安辑白豹背暗投明杯酌髀盖豳颂草芥人命禅机篡统当方当众大盼盼大水抵借藩房非诋蜂媒蝶使鲠涩工本费航道豪毛华搆淮南体槥车假果江珠蹇讷碣石宫京东大鼓敬诎金子集贤几研撅坑撅堑橘黄狂锋刲割立场不稳黧鷄漫天蔽野马水车龙马栈面具内家弄盌注品调浅窳愆虞事干受讯踏撬亭候同种托讽惟利是逐为渊敺鱼,为丛敺雀窝匪无闲谢游桥欣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