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讬名的意思、讬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讬名的解释

(1).寄托名声。《汉书·韦玄成传》:“古之辞让,必有文义可观,故能垂荣於后。今子独坏容貌,蒙耻辱,为狂痴,光曜晻而不宣。微哉!子之所託名也。”

(2).谓借重他人或他事以扬名。《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既出,往造 河南 尹 羊陟 ,不得见。 壹 以公卿中非 陟 无足以託名者,乃日往到门。” 宋 曾巩 《拟辞免修五朝国史状》:“况以文字薄技,得因圣 宋 大典,託名万世,学士大夫,莫不愿备其任。”

(3).依仗名分。 汉 班昭 《女诫·和叔妹》:“若夫惷愚之人,於嫂则託名以自高,於妹则因宠以骄盈。”

(4).假借名义。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吴泰伯传》:“二人託名採药於 衡山 ,遂之 荆蛮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瑜 曰:‘不然。 操 虽託名 汉 相,其实 汉 贼也。’”《佛说恒水经》:“四辈人託名为弟子,不能奉持明戒,不欲学问,心意犹豫,恐不得道故,是为前却弟子。” 明 沉德符 《野获编·佞幸·诈称佞倖》:“佞倖用事,奸人辈因而矫詔託名,无忌惮至此,今古盖一辙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讬名"为"托名"的异体字写法,现代汉语规范以"托名"为正体。该词在汉语词典中主要有两种解释:

一、动词用法(动宾结构) 指假借他人名义行事。《汉语大词典》释为"假借名义",如《后汉书·赵岐传》载"时孙嵩亦寓于表,表不为礼,岐乃称嵩素行笃烈,因共上为青州刺史",此处行为即属托名举荐。王力《古代汉语》指出此用法常见于古代公文避嫌或伪作文献时,如《文选》收录的部分汉代策书存在托名现象。

二、名词用法(联合结构) 指依托某种名目。《辞海》释作"凭借某种名义",如宋代职官制度中存在的"托名差遣",实为官员寄禄阶衔与实职分离的特殊现象。现代汉语多用于学术领域,特指研究成果盗用他人署名的侵权行为,《著作权法释义》明确将"托名发表"列为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主要来源:

  1.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
  2.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
  3. 夏征农主编《辞海》
  4.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讬名”是由“讬”和“名”组成的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释义

“讬”是“托”的异体字,繁体写作“託”,本义为“委托、依靠”。在“讬名”中,“讬”引申为“假借、寄托”,而“名”指名义、名称。因此,“讬名”指假借他人名义或寄托某种名义的行为。

2.常见用法

3.示例

4.相关词语

5.注意事项

“讬”作为“托”的异体字,现代规范文本中建议用“托”,但古籍、书法等场景可能保留“讬”的写法。

别人正在浏览...

百损黄班鸠背匠笔记本不轨不物操作长日车螯驰驅赤霜袍冲岁醇疵楚之平楚飵爨烟当不过黨旗淡素旦夕到官堕泪碣娥婺脯氨酸斧镬嘎儿骨柮龟隂田孤寂合手下槐膏逭役火龙进谗害贤筋榦儆跸津头匡牀酷肖连玺列墉沴厉六区麽道免债陌刀盘溢平宫墙头一棵草,风吹两边倒其后情头琼巵群魔乱舞神鉴手稿擿埴索涂通成童子科危然文迹献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