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摘;诋毁。 宋 陆游 《答王樵秀才书》:“间偶见程文一二可爱者,往往遭涂抹疵詆,令人气涌如山。”
"疵诋"是一个汉语成语,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拼音为cī dǐ,指挑剔他人的缺点并加以诋毁,形容对他人过失的苛刻指责。该词由"疵"(瑕疵)和"诋"(抨击)构成,字面可理解为"抓住瑕疵进行攻击"。
二、词源与用法
结构解析
"疵"本义为物品的缺陷,"诋"表示恶意贬低,二字结合凸显刻意放大他人过失的贬义色彩。
经典用例
南宋陆游在《答王樵秀才书》中写道:"程文遭涂抹疵诋,令人气涌如山",描述文章被恶意挑刺的愤懑场景。
语境特点
多用于书面语,常见于批评性文本,表达对吹毛求疵行为的负面评价。近义词有"吹毛求疵""指摘",但"疵诋"更强调攻击性。
三、延伸说明 该词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与人为善"的推崇,警示过度批判可能破坏人际和谐。现代多用于学术批评或道德谴责场景,需注意使用时的严肃性。
疵诋(cī dǐ)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指批评或指责他人的缺点或过错。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疒”和“言”,其中“疒”是指疾病的意思,表示与疾病有关的事物,而“言”则表示言辞。它总共包含了13个笔画。
《疵诋》一词来源于《庄子·人间世》这篇古代文献,用以形容人们常常相互之间指责批评的现象。在繁体字中,“疵”和“诋”分别写作“疵”和“詆”。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疵的字形有许多变体。例如,早期的疵字形容人体上的伤口,字形上包含有“页”、“又”、以及“止”等偏旁。而诋的字形也有所变化,早期的诋字形声旁为“言”,针对批评他人的行为。
1. 他经常以疵诋他人,缺乏尊重和耐心。
2. 被疵诋的人容易受到伤害,导致自尊心受挫。
3. 言辞之中对他人进行疵诋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组词:疵痍(指伤痕或创口)、诋毁(指用负能量的言辞攻击他人)。
近义词:责备、批评、指责。
反义词:褒奖、赞扬、称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