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端午索的意思、端午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端午索的解释

古代儿童于端午节所系的项索。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场》:“五月五日之午前……项各綵繫,垂金锡若钱者、若锁者,曰端午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端午索是汉族传统端午节民俗用品,亦称"长命缕""五色丝""朱索""百索"等。其形制为用青、白、红、黑、黄五色丝线编结而成的绳索或饰物,系于儿童手腕、颈项或悬于门楣,具有驱邪避瘟、祈福纳吉的文化内涵。该习俗最早见于汉代文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至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已形成完整仪轨。

从形制功能看,端午索可分为两类:一是单纯编织的五色丝线,直接佩戴于身;二是以五色丝缀饰香囊、艾虎、符牌等物,形成组合型佩饰。其色彩体系对应五行学说,青属木、赤属火、黄属土、白属金、黑属水,五色齐备象征阴阳调和。古代医家认为端午时值"恶月",佩戴含朱砂、艾草等成分的端午索可防虫祛毒,此说在《本草纲目》中亦有印证。

民俗学者考证,端午索源于上古时期的巫术崇拜,后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说相融合。唐宋时期,宫廷与民间皆流行互赠端午索,宋人《梦粱录》记载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其中"五色瘟纸"即端午索的衍生形态。明清以后,端午索逐渐与彩缕、香包等民俗物品结合,演化出地域特色,如山西的"缯絺"、江南的"健人"等。

现代民俗保护中,端午索制作技艺被列入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收录的"端午节·五色丝线编织技艺"项目,详细记录了其工艺流变与文化价值。当代佩戴端午索的习俗在陕西、甘肃、福建等地的端午民俗活动中仍完整保留,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

(参考资料:《中国民俗大辞典》商务印书馆;《端午节民俗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相关条目)

网络扩展解释

“端午索”是中国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具体含义如下:

基本定义

端午索指端午节期间用彩色丝线、布条或绳索制成的装饰物,主要用于驱邪避凶。古代儿童常将其系于颈项、手腕或脚腕,称为“项索”或“长命缕”。

文化内涵

  1. 驱邪祈福:古人认为五色丝线象征五行(金、木、水、火、土),具有辟邪作用,系端午索可保佑平安。
  2. 节日装饰:多用红、黄、蓝、白、黑等鲜艳色彩编织,增添节日氛围。
  3. 历史渊源:明代文献《帝京景物略》记载,端午索上常悬挂钱币、锁形饰物,寓意锁住健康与福气。

相关习俗

端午索与“五色丝线”“长命缕”等习俗同源,属于端午节驱毒避邪传统的一部分,其他类似习俗还包括挂艾草、佩香囊等。

注意

低权威性网页提到“端午索”有“索要财物”的负面含义,但此解释缺乏广泛认可,建议以传统习俗释义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柏梁宝髻碑记变乱毕究澄映创撰椎杀辞穷理屈粗腿单相思燔炮風麗丰奢覆容浮钟隔帛儿共奉故我害怕毫分缕析画缯核儿魂飞天外解房精绝金匼匝谨空絶裾句追廥储暌违聊城箭冒居闷腾腾绵薄怒那铺放清恙庆裔栖贤髯士三镜沙卤山带上奏试演时移世异陶沐讨厌潼关同休共戚猬列温菘无骄无名异无香火情小来小去下游稀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