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瓠子歌的意思、瓠子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瓠子歌的解释

乐府歌辞名。 汉武帝 作。 汉 元封 二年, 武帝 令 汲仁 、 郭昌 发卒数万人,堵 黄河 瓠子 决口,并自临工地。初堵口不成, 武帝 作《瓠子歌》二章悼之,卒塞 瓠子 。事见《史记·河渠书》。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黄河》:“ 兴国 之间, 房村 之决为甚。当此之时,劳十万之众,然后復理。天子为赋诗,比《瓠子之歌》。”亦省称“ 瓠歌 ”、“ 瓠子 ”。《汉书·叙传下》:“ 文 陻 枣 野, 武 作《瓠歌》。”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一:“空传歌《瓠子》,感慨独愁人。” 元 贡师泰 《河决》诗:“《瓠子》空作歌,宝鼎徒纪年。”参见“ 瓠子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瓠子歌是汉武帝刘彻在瓠子口黄河决堤事件中创作的治水主题诗歌,收录于《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该作品形成于公元前109年,记录了汉武帝亲率群臣堵塞瓠子决口的史实,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帝王治水文学作品。

诗歌采用楚辞体形式,以"河汤汤兮激潺湲"起兴,通过"北渡污兮浚流难"等句描绘决口造成的灾情,抒发"薪不属兮卫人罪"的忧思。末尾"颓林竹兮楗石菑"详细记载了堵口工程中"树桩编竹填石"的施工工艺,为古代水利技术提供了珍贵文献依据。

《乐府诗集》将其归入"杂歌谣辞"类别,展现了汉代诗歌向乐府体过渡的特征。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考证指出,该作品产生地点在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的瓠子河口,与《尚书·禹贡》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存在地理沿革关联。

历代学者如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宋代郭茂倩在《乐府诗集解题》中均强调其"以诗证史"的双重价值。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九特别指出,该作品开创了帝王文学关注民生工程的传统,对后世《汴渠赋》《河防通议》等水利文献产生深远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

“瓠子歌”是汉武帝刘彻亲临黄河瓠子堤决口现场所作的乐府诗,具有历史与文学双重价值。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1. 基本定义
    “瓠子歌”是乐府诗的一种,属汉代帝王即兴创作。其名源于黄河决口处“瓠子河”(今河南濮阳附近),汉武帝因治水事件有感而发,作诗二章。

  2. 历史背景

    • 事件起因:公元前132年(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在瓠子堤决口,洪水泛滥淮河、泗水流域,导致连年灾荒。
    • 治水过程: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汉武帝封禅泰山后,亲率数万民工堵塞决口,以“薪柴”和淇园竹制成的“楗”成功控制洪水,并修建宣房宫纪念此事。

诗歌内容与特点

  1. 主题与情感
    诗中既描写了黄河泛滥的惨状(如“浩浩洋洋兮虑殚为河”),也表达了汉武帝对灾民的关切与治水的决心,结尾以“宣防塞兮万福来”寄托对国泰民安的期望。

  2. 文学风格

    • 语言特色:气势磅礴,用词艰深(如“隤林竹兮揵石菑”),兼具帝王威严与忧民情怀。
    • 体裁形式:采用楚辞体,句式长短错落,情感跌宕起伏。

历史与文学地位


如需了解完整诗文或具体注释,可参考《史记·河渠书》或权威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伽安全灯变産炳若观火倡酧孱陋晨早怆恻二协饭头風高凤尾牋觏闵挂恋观察使鸿纷环环荤羶火害降拜江鲚浇冷水姣冶戛玉锵金解韨借篷使风积块吉令令考教客套匡子癞癣朗读劳银骊肩緑英卖野人头馕糠南征北战扭转乾坤破不剌青炬三梁骚文善卷生活水平声响慎脩时中霜盖水仙王酸俗踏槐花天膜跳踃徒甲土壤地带性萎约蚊蜹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