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红全帖的意思、大红全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红全帖的解释

旧时表示郑重礼节的红柬。用梅红纸折成帖式,共十面,故称全帖。《老残游记》第七回:“那时又有一个家人揭了门帘,拿了好几个大红全帖进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红全帖是中国传统礼仪文书的一种特殊形式,特指以整幅朱红纸折叠书写、用于隆重场合的正式拜帖或礼帖。其核心含义与使用规范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形制特征

    “全帖”指完整折叠的八页帖套(共四面),区别于单页的“单帖”。以朱红色纸制作,象征庄重喜庆,故称“大红全帖”。其尺寸较大(通常约30×20厘米),封面正中书“正帖”二字,内页按固定格式书写内容。

  2. 礼仪等级

    明清时期专用于高阶社交场景,如官员互拜、婚姻六礼(如纳采、请期)、重要贺寿等。《清稗类钞》载:“遇有庆贺,必用全帖,以红纸为之。” 其使用彰显对受帖者的最高礼敬。

二、文化内涵

  1. 礼制象征

    红色在传统礼俗中代表吉祥尊贵,全帖的朱红色泽与完整形制共同构成“礼全”的具象表达,体现《周礼》“以赤璋礼南方”的色彩礼制遗风。

  2. 书写规范

    内页需楷书工整,首行顶格写受帖者尊称(如“某某大人台启”),末页落款处加盖名章。据《明代社交礼仪研究》,全帖内容须避讳抬头、空格等格式,严谨度高于普通书柬。

三、历史演变

清代后逐渐简化,但民国时期仍见于士绅阶层婚书。现代汉语中,“大红全帖”已成为传统文化符号,常见于历史文献与民俗研究,如《中国民俗大典》将其列为“传统书帖仪轨”典型实例。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全帖"词条
  2. 徐珂《清稗类钞·礼制篇》
  3.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
  4. 赵世瑜《明代社交礼仪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5. 《中国民俗大典·交际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大红全帖”是一个传统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指旧时用于郑重礼节场合的红色柬帖,通常以梅红纸折叠成十面的形式制成,象征礼仪的周全与庄重。该词也引申为形容事物完备、内容详尽的状态。

2.历史起源

起源于清代,最初是官府或寺庙保存的正式文件,因封面为红色且内容详尽,故称“大红全帖”。后来逐渐演变为礼节性柬帖,用于婚丧嫁娶、官场往来等正式场合。

3.结构特点

4.使用场景

5.文学与文化意义

在古典文学中,大红全帖不仅是礼节工具,也承载着社会等级和传统礼仪的象征。例如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吉祥、权威,十面折叠则暗含“十全十美”的寓意。

如需更深入的文献考证,可参考《老残游记》原文或清代礼仪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败俗伤风把薪助火背信弃义怅怅乘除弛职毳膻摧頽玷累殿闼点苔堆云堵立分契功行官牒关中骨鼕毂击过瞒顾左右而言他海德堡大学薅锄黑文横征画筹画府灰熛彗泛画涂昏邓邓户竈监市饥馑荐臻酒城眷睐具脩空口说空话累累劣别留尾巴六一翁笼街喝道明敕泥子跑差钱刀千有钳语情常青韶倾意求访驱鳄上层建筑身操井臼神谟庙算石镜鼠腰兜享礼熙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