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记载官吏姓名、爵禄的簿籍。《后汉书·李固传》:“至於表举荐达,例皆门徒;及所辟召,靡非先旧。或富室财赂,或子壻婚属,其列在官牒者凡四十九人。” 南朝 宋 鲍照 《谢秣陵令表》:“臣负鍤下农,执羈末皂,情有局涂,志无远立,遘命逢天,得污官牒。”
(2).授官的文书。 唐 李商隐 《为张周封上杨相公启》:“况许之高选,光彼宦情,以曲臺之任用犹轻,宪署之发挥方盛。仍期官牒,不越岁时。”
“官牒”是古代文献中的专有名词,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官吏名册
指记载官员姓名、爵位、俸禄等信息的簿籍,相当于现代的职员名录。例如《后汉书·李固传》提到:“其列在官牒者凡四十九人”,即通过官牒记录官员身份。
授官文书
指朝廷授予官职的正式文件。唐代李商隐在《为张周封上杨相公启》中写道:“仍期官牒,不越岁时”,此处“官牒”即指任命文书。
古代官牒的功能类似现代人事档案或任命书,是研究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文献形式。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后汉书》或唐代公文案例。
《官牒》是指官方机构发放的标志身份、身份凭证或行政许可等文件。它是官方对公民或机构进行管理、监管、控制等行为的一种具体体现。
《官牒》的拆分部首是宀 (mián) 和 牛 (niú)。
宀 (mián) 部首意为"宀字底部"。
牛 (niú) 部首意为"牛字头部"。
《官牒》这个词的笔画总数是12画。
《官牒》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官制和制度。在古代,官牒是一种由各级官府发放的凭证,用以标明身份、权限以及相关事项。
《官牒》的繁体字为「官牒」。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官牒》的写法可能会有所变化。但总体而言,其结构和意义与现代用法相似。
1. 他凭借官牒进入了限制区域。
2. 这个官牒证明他是一名合法的公务员。
3. 她用那张官牒解决了许多行政手续。
1. 官府 (guān fǔ):指政府机构。
2. 公牍 (gōng dié):指公家发给的文牍。
3. 南牒北裔 (nán dié běi yì):指国家边境地区的行政管理。
1. 版图 (bǎn tú):指国家的疆域范围。
2. 御玺 (yù xǐ):指皇帝的印信。
3. 文书 (wén shū):指各类文书文件。
1. 民间 (mín jiān):指不受官方机构控制或干预的个体或群体。
2. 自由 (zì yóu):指不受限制或束缚的状态。
3. 非官方 (fēi guān fāng):指不属于官方机构的。
闇合百孔千创拔类超羣灿错产母痨谶籙丑婆子椿津错闪打嘴现世得意忘言二荤铺发闷丰林哽恧公案学归师浩学笺畣鉴于轇葛醮火夹讯睫毛津铺绝嗣骏蒙冷调两脚规利缰名锁刘海琉璃灯篓子漫瀚调尼邱千长敲牙料嘴人世沧桑荣谐伉俪三刺焺点审视神虚蛇乡虎落食宿相兼始愿不及此施针书牍水戾私货碎石憛悇他岐吐白凤伟绩丰功偎怜乌头白洿行小屈大申蟹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