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镜的山石。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灵王》:“时异方贡玉人、石镜,此石色白如月,照面如雪,谓之‘月镜’。”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庐江水》:“山东有石镜,照水之所出。有一圆石,悬崖明浄,照见人形,晨光初散,则延曜入石,豪细必察,故名石镜焉。”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彭蠡湖口》诗:“攀崖照石镜,牵叶入 松门 。” 唐 李白 《寻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诗:“ 松门 拂中道,石镜迴清光。” 王琦 注:“﹝ 松门山 ﹞上有石镜,光可照人。”《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这 临安里 中有座山,名 石镜山 。山有圆石,其光如镜,照见人影。 钱婆留 每日同众小儿在山边游戏,石镜中照见 钱婆留 头带冕旒,身穿蟒衣玉带。”
(2).水母的别名。 唐 段公路 《北户录》卷一:“水母,《兼名苑》云:一名鲊,一名石镜,南人治而食之。”
(3).冰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坤舆·冰》:“ 黎民表 诗:‘含风石镜融。’按:石镜,谓冰也。”
“石镜”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指表面光滑如镜的天然山石。这种石料因质地特殊,古人常用来映照影像,例如:
其他别称
文学比喻
因石镜反射影像不如金属或玻璃清晰,常被用于比喻“无法完全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例如形容表面化的认知或失真的真相。
文化应用
石镜在古代被视为奇物,如谢灵运《入彭蠡湖口》诗句“攀崖照石镜”,体现了其在山水诗中的意象。
注:以上内容整合自高权威性古籍及词典,若需具体文献原文,可参考《拾遗记》《水经注》等来源。
《石镜》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
「石」指的是岩石或者石头,而「镜」则是指用来反射光线的物体。因此,「石镜」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一种由石头制成的反光镜。
「石镜」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分别是「石」和「镜」。
「石」的部首是「石」,它的笔画数为五画。
「镜」的部首是「镜」,它的笔画数为十一画。
「石镜」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的记载。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有一种石头可以反射出人类的真实面貌,这就是石镜。
在繁体字中,「石镜」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任何区别。
在古代的汉字书写中,「石镜」的写法和现代基本相同,没有太大的区别。
1. 他站在石镜前照了照,发现自己的脸色苍白无力。
2. 据说古代皇帝常用石镜来照射自己的容颜。
1. 石头:指一种固态的天然物质。
2. 镜子:指用来反射光线并照出映像的物体。
1. 玉镜:指用玉制成的反光镜。
2. 铜镜:指用铜制成的反光镜。
暂无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