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点苔的意思、点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点苔的解释

(1).飞落苔上。 明 高启 《夜斋见萤火》诗:“拂竹緑莎復点苔,夜窗无月见飞来。”

(2).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清 钱杜 《松壶画忆》卷上:“点苔一法,古人於山石交互处,界限未清,用苔以醒之。”《老残游记》第八回“又有许多松柏是緑的,一丛一丛,如画上点的苔一样” 戴鸿森 注:“‘点苔’是中国画的术语。‘苔’係画笔点上的错杂墨点,多用於山水画,近处表示丛草,远处表示树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点苔是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中的一种重要技法术语,指画家用毛笔蘸墨或色,在画面上点染出苔点或苔痕。其作用不仅在于表现山石、树木根部的苔藓植物,更在于调节画面节奏、增强空间层次与笔墨韵味。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基本定义与技法特征

  1. 形态表现

    点苔以大小不一、疏密有致的墨点或色点呈现,形状可圆润如“胡椒点”,或细长如“松针点”,多分布于山石轮廓、峰峦间隙、树干根部及坡脚处,模拟自然苔藓的形态。

  2. 笔墨技巧

    需运用中锋或侧锋,以“提按顿挫”的笔法快速点染,墨色浓淡相宜。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强调:“点苔之法,尤关气韵生动,须笔笔从空中坠落,力透纸背”。


二、艺术功能与美学价值

  1. 平衡构图

    通过疏密布局,点苔可填补画面空白、衔接山石结构,使构图疏密得当。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称:“苔痕为山水之眉目,无苔则山不活”。

  2. 强化质感与空间感

    湿润的苔点能表现山石湿润苍茫的质感,而远景的虚淡苔点可增强空间纵深感。如宋代米芾父子以横点苔法(“米点皴”)表现江南烟雨朦胧之景。

  3. 传达意境

    苔点常承载画家的主观情思,如元代倪瓒以疏朗苔点营造荒寒寂寥之境,清代石涛则以浓密苔点抒发奔放意气。


三、历史演变与流派差异


学术参考文献

  1. 《中国美术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2.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二》(清代画论)
  3. 周积寅《中国画论大辞典》(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网络扩展解释

“点苔”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一、中国画技法(核心含义)

  1. 技法特点
    用毛笔蘸墨点出直、横、圆、尖或破笔(笔毛散开)的墨点,形状类似“介”“个”等汉字结构。这些墨点通过疏密、浓淡变化,表现山石、地坡、枝干旁的苔藓杂草,以及远山上的树丛,是山水画构图的重要技法。

  2. 艺术作用

    • 丰富画面层次:通过苔点区分山石界限,增强空间感。
    • 弥补皴法不足:可断开或承接线条,修正皴法缺漏,使画面更完整。
    • 提升画面生气:明代唐志契称“画不点苔,山无生气”,清代方薰亦强调其重要性。

二、字面含义(较少用)
指物体飞落或附着于苔藓之上,如明代高启诗句“拂竹绿莎复点苔”中的描述。

示例应用
清代画家钱杜在《松壶画忆》中提及,点苔可“醒”山石交互处的模糊界限;《老残游记》第八回以点苔比喻松柏丛的形态。

别人正在浏览...

安国富民半道蔽塞擘窠大字裁察才絶尺口踳駮舛忤垂老大坝丁钱二郗返舍幡胜疯疯癫癫风坛风席干果归期过迹孩稚花费截留棘鈎稷门金刚努目津气酒余茶后稘月诳时惑众宽缮苦苦老帐连娉俚词淩替厉祟绿鬓朱颜冒恩闷答孩懱爵骈集飘沐凭城借一穹碧旗旗人定撒手生碑沈醴螫虫书仪腾驰同学究无方之民雾会相风小眼薄皮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