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明疎”。明白地训示或告诫。《汉书·平帝纪》:“其明敕百寮,妇女非身犯法,及男子年八十以上七岁以下,家非坐不道,詔所名捕,它皆无得繫。”《后汉书·黄琼传》:“明勑近臣,使遵法度。”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宜明勑诸军,使深知此意。”
“明敕”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详细说明:
“明敕”由“明”和“敕”组成:
经典文献用例:
使用场景: 多用于帝王诏书、官员奏章等正式场合,体现权威性与强制性,如《后汉书》提及“明勑近臣,使遵法度”()。
“敕”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诫也”,字形从攴(手持工具)从束,象征以权威约束行为()。结合“明”字强化了指令的清晰性。
《明敕》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指“明确的命令”或“清楚的指示”。它通常用来形容权威人士或上级对下级所做出的明确规定或具体要求。
《明敕》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日部(表示与太阳有关)和勹部(表示保护、困住)。它的总笔画数为12。
《明敕》一词的源自最早的命令制度,它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封建等级和威权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演变成了泛指任何明确的指示或命令。
《明敕》的繁体形式为《明敕》。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明敕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经典公文和典籍中通常以规范统一的方式书写,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
1. 当皇帝发布明敕时,大臣们必须遵守并立即执行。
2. 公司领导下达了明敕,要求所有员工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明示、敕令、明示敕令、敕令严禁、命令
命令、指示、要求、规定
自由、宽容、灵活、放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