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明敕的意思、明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明敕的解释

亦作“明疎”。明白地训示或告诫。《汉书·平帝纪》:“其明敕百寮,妇女非身犯法,及男子年八十以上七岁以下,家非坐不道,詔所名捕,它皆无得繫。”《后汉书·黄琼传》:“明勑近臣,使遵法度。”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宜明勑诸军,使深知此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明敕”是古代汉语中具有特定政治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帝王以书面形式公开颁布的政令。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明”意为公开、明确,“敕”特指皇帝诏令,二字连用强调诏令的权威性与公示性。《辞源》进一步指出,该词自汉代起广泛使用于官方文书,如《后汉书·光武帝纪》载“明敕边吏,谨守疆埸”,即通过公开诏书向边疆官吏传达政令。

从文书性质分析,明敕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其一为内容明确性,区别于普通政令的模糊表述;其二为发布公开性,需通过邸报或官府布告等形式公示;其三为法律效力,如《唐律疏议》规定“违明敕者,以制书有违论”。历史学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强调,这类文书在维护中央集权、规范行政程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语言学研究显示,“明敕”与“密诏”构成语义对立,前者侧重公开传达,后者强调隐秘执行。《古汉语常用词词典》特别比较了其与“圣旨”的差异:圣旨泛指皇帝命令,而明敕专指经正式程序颁布的成文法令。该词汇虽已退出日常使用,但在历史文献研究、古代法制研究领域仍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明敕”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详细说明:

一、基本释义

“明敕”由“明”和“敕”组成:

二、出处与用法

  1. 经典文献用例:

    • 《汉书·平帝纪》记载:“其明敕百寮,妇女非身犯法……皆无得系”,指帝王明确告诫百官司法限制()。
    • 唐代韩愈《论淮西事宜状》中“宜明勑诸军”,强调对军队的明确指令()。
  2. 使用场景: 多用于帝王诏书、官员奏章等正式场合,体现权威性与强制性,如《后汉书》提及“明勑近臣,使遵法度”()。

三、相关延伸

四、字形与结构

“敕”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诫也”,字形从攴(手持工具)从束,象征以权威约束行为()。结合“明”字强化了指令的清晰性。

别人正在浏览...

剥裂波痕赤板叱名愁戚戚春搜打簇大霈雕章缛彩方目飞潜分心劳神腹蟹目虾高笑咯吧公暇皓然黑没促核价横向化民成俗猾头毁谤隳沦夥伴鹪金羯羠景序酒态涓微开路孔章口蜡款实款式岿嵬枯萍癞虾蟆想吃天鹅肉麦秆虫脉望冒夜命称千佛土弃短用长惸然阙误麴酒让叙人影儿山步烧结摄篆屎溺死亦瞑目通智圩堤香国香市像塔小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