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声词。《老残游记》第十七回:“ 翠环 听罢,赶紧忍住泪,骨鼕骨鼕替他们每人磕了几个响头。”
“骨鼕”是一个象声词,主要用于描述物体撞击或重物落地的声音,常见于文学作品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骨鼕”模拟的是沉闷、连续的撞击声,如磕头、摔倒或重物坠地时的声响。其发音“gǔ dōng”通过叠词形式(如“骨鼕骨鼕”)增强节奏感。
文学用例
字形与变体
“骨鼕”中的“鼕”是“冬”的异体字,两字在象声词中可通用,但“骨鼕”更强调声音的厚重感。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物理碰撞,如磕头、摔倒、重物落地等,常见于口语化表达或通俗文学中,增强画面感和听觉效果。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老残游记》或相关近代文学作品的原文段落。
《骨鼕》是一个古汉语词语,意为骨鼓声响的样子。它形容声音洪亮、有力。
《骨鼕》的部首是骨(骨骼的骨),总共有11个笔画。
《骨鼕》一词最早见于《左传》中。据考证,骨鼕是古代舞蹈伴奏音乐时的一种乐器,用于打节拍。
《骨鼕》的繁体字为「骨鼕」。
在古代,汉字「骨鼕」的写法与现代相似,没有太大变化。
1. 他一拳打出,声音如骨鼕一般,整个房间都震动了。
2. 这把战鼓太大了,敲起来的声音简直骨鼕骨鼕。
骨鼕声、骨鼕鼓、骨鼕鼓声、骨鼕之声
雷鸣、震耳欲聋、轰鸣、响亮
寂静、无声、安静、寂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