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邦人的意思、邦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邦人的解释

(1).国人;百姓。《书·金縢》:“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按,《史记·鲁世家》作“国人”。 宋 沉辽 《和颖叔西园春宴》:“太守乐邦人,纵观迨时豊。” 清 方文 《东湖行》:“郡县有司既草草,邦人好事者亦少。”

(2).诸侯。《诗·小雅·沔水》:“嗟我兄弟,邦人诸友。” 毛 传:“邦人诸友,谓诸侯也。”

(3).乡里之人;同乡。《韩诗外传》卷十:“臣 麦丘 之邦人。” 宋 梅尧臣 《南阳谢紫微挽词》之三:“里社当存祀,邦人定立碑。” 明 高启 《死亭湾》诗:“邸吏惊赤綬,邦人候朱轮。” 清 吴廷华 《沉孝子行》:“我友哭子几丧明,邦人请旌留孝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邦人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四个维度解析:

一、词源本义 “邦”指古代诸侯封地或国家,《说文解字》释为“国也”(来源:《说文解字》卷六);“人”指特定群体成员。二字组合初指封国内部成员,后延伸出两种释义:1.同邦之士,即同乡或国人;2.掌管邦国事务的官员。

二、历史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记载的“邦人有言”,指代周王朝治下民众(来源:《尚书注疏》)。至春秋时期,《诗经·小雅》载“邦人诸友,莫肯朝夕”,此处特指同乡群体(来源:《毛诗正义》)。汉代郑玄注《周礼》时,将“邦人”与“邦事”对应,强调其行政职能属性。

三、语境差异 在行政文书中多指官员群体,如《唐律疏议》提及“邦人”时特指地方官吏(来源:《唐律疏议·职制律》);而在文学作品中常代指乡民,如宋代陆游《秋夜读书》中“邦人莫讶频来醉,犹得樽前一笑哗”,此处的“邦人”即指同乡百姓。

四、现代应用 当代主要保留在历史文献研究和方言使用中。吴语区部分地区仍用“邦人”指代同乡,如《浙江方言辞典》收录该词为绍兴地区特色称谓(来源:《浙江方言辞典》2018版)。在学术领域,经学研究者多依据郑玄注疏体系进行词义辨析。

网络扩展解释

“邦人”是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其释义及来源可综合多个文献考证:

  1. 国人或百姓
    最早见于《尚书·金縢》,记载周成王时期,周公旦因流言避居东方后,大风吹倒庄稼,两位太公(召公、太公)命令“邦人”扶起树木,恢复农田。此处的“邦人”即指国家内的百姓或民众。宋代沈辽的《和颖叔西园春宴》中“太守乐邦人”也延续了这一用法,指地方官员与百姓的关系。

  2. 诸侯
    出自《诗经·小雅·沔水》:“嗟我兄弟,邦人诸友。”毛传注解为“邦人诸友,谓诸侯也”,即邦人指代分封的诸侯。这一用法多见于先秦文献,强调诸侯作为邦国统治者的身份。

  3. 乡里之人或同乡
    后世引申为同乡、同地区之人。如明代方文《东湖行》中“邦人好事者亦少”,即指乡里之人。清代及近代文献中,此意多用于表达乡土情结或同乡互助。


“邦人”的词义演变从政治身份(百姓、诸侯)逐渐扩展到地域群体(同乡),体现了古代汉语词汇在历史语境中的灵活性。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尚书》《诗经》及历代诗文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按劾八辈子便士不痴不聋补任不肃骖镳陈咸之憾出居丛簇存十一于千百呆话电化教学蝶骨豆包断窗顿弃恶稔祸盈梵众风清月皎風騷干蛊觏痻彀中观听汩丧花间集桓山鸟糊剂阶序矜负箕山之志及时行乐咖啡厅劳逸结合连根带梢鍊句鲁阳戈瞒瞒昧昧蛮纸冒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迁配齐世毬子礐盘孺蒙辱台散送神牧睡兀顺潮统摄透视图退军完全危微精一五代史诬诞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