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锋利而抛弃。顿,通“ 钝 ”。《楚辞·王褒<九怀·株昭>》:“铅刀厉御兮,顿弃太阿。” 王逸 注:“明智忠贤,放斥逐也。” 洪兴祖 补注:“顿,音钝,不利也。”
1. 基础释义
“顿弃”由“顿”与“弃”组合而成:
整体含义:指突然而彻底地抛弃或放弃某事物,强调动作的决绝性与不可逆转性。
2. 语义特征
3. 语用场景
“顿弃尘劳,栖心物外。”(《景德传灯录》)
释义:突然抛弃世俗烦劳,归隐自然。
多用于书面语,强调对旧事物、观念的果断舍弃(例:顿弃陈规,锐意革新)。
“顿弃”词条释为“突然抛弃”,收录于第7卷第1023页。
查看来源(汉语大词典官网)
强调“顿”的时间属性与“弃”的行为结合,见于“顿”字条目。
“顿,下首也”,引申为“骤止”;“弃,捐也”,强化舍弃义。
参考链接(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时期 | 典型语境 | 例句 |
---|---|---|
古代 | 宗教、哲学超脱 | “顿弃名利,皈依佛门。” |
现代 | 革新、个人觉醒 | “顿弃浮躁,专注深耕。” |
注: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属书面化表达,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决绝意味。
“顿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因不锋利而被抛弃”,其中“顿”为通假字,通“钝”。以下是详细解析:
词义构成
该词由“顿”和“弃”组成。“顿”在此处意为“钝”(即不锋利),“弃”即抛弃,整体强调因事物失去实用价值而被舍弃。
出处与例句
最早见于《楚辞·九怀·株昭》中的诗句:“铅刀厉御兮,顿弃太阿。”。这里以“铅刀”(钝刀)被重用、“太阿”(宝剑名)却被丢弃为喻,暗讽贤愚颠倒的社会现象。东汉王逸注:“明智忠贤,放斥逐也”,洪兴祖补注进一步说明“顿”通“钝”,表“不利也”。
延伸比喻
在古汉语中,“顿弃”常被引申为对人才或珍贵事物因被忽视价值而遭弃用的批判,如提到“明智忠贤,放斥逐也”,即暗含对社会用人不公的讽刺。
该词通过具体物象的“钝”与“弃”,抽象表达对价值误判现象的批判,多见于古典文献。现代使用较少,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白润碑阴文本封边色变生肘腋弊人补短赤铜雠伪从长得不得调啖雕年第恐碓擣遁流耳聋眼瞎遏佚繁庑负阴抱阳干犯光银子关相毂端汩泥睅目赫赫赤赤虎韔回惑浑然颊食晋接机遇玑组磕打牙儿刻雾裁风空梦老饕老弦连翘奁匣骂架蛮僮掐巴弃秽葺理齐马琴瑟琼荂丘螾犬吠之盗杓子释耒太息陶真吾庐五戎絃词相如台贤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