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家语·颜回》:“ 回 闻 桓山 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於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后用以喻离别的痛苦。 金 元好问 《送李参军北上》诗:“君不见, 桓山 鸟,乳哺不得须臾闲,众雏一朝散,孤雌回顾声悲酸。”
“桓山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文献中有不同解释,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
源自《孔子家语·颜回》的典故:
传说桓山鸟生下四只幼鸟,待其羽翼丰满后,四子将分飞四海,母鸟悲鸣送别,哀声凄切,暗喻“生离死别”的痛苦。这一典故被用于描述亲人离散的哀伤,如颜回曾以此解释听到的哭声,后发现是贫者卖子葬父的永别场景。元代杨维桢的诗作《桓山鸟》也延续此意,以“死隔别,生流离”强化了悲怆色彩。
部分现代释义提到桓山鸟象征“不愿受束缚、向往自由的人”,源于传说中此鸟抗拒被囚禁笼中的特性。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为后世引申或误传。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含义,古典文献中优先采用“离别”的释义。
《桓山鸟》是一个成语,用以形容人的思想或言行跳跃多变,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
《桓山鸟》的拆分部首是木、鸟,它的笔画数为16画。
《桓山鸟》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相传,古时有一位名叫桓山的大臣,他聪明伶俐,智慧过人。因此,他被比喻为自由奔放的鸟儿,象征他思想活跃、行动不拘一格的特点。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像桓山这样的人。
《桓山鳥》是《桓山鸟》的繁体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 《桓山鸟》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书写。
1. 他的思维如同《桓山鸟》,经常跳跃不定。
2. 她的言行举止像《桓山鸟》,让人捉摸不透。
桓山鸟翱翔
1. 飞鸟
2. 自由自在
1. 笼中鸟
2. 山中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