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严厉;不严峻。《孝经·三才》:“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国语·齐语》:“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 汉 蔡邕 《陈太丘碑文》:“德务中庸,教敦不肃。”
(2).不严肃;不恭敬。《汉书·五行志中之上》:“传曰:貌之不恭,是谓不肃。” 晋 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远无不服,邇无不肃。”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远无不肃,邇无不怀。”
“不肃”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结合构词法与历史语用作如下解析:
一、基本释义 “不”表否定,“肃”本义为恭敬庄重,《说文解字》释“肃”为“持事振敬也”。二字组合后,“不肃”指缺乏庄重态度,多用于描述仪态或场合氛围不符合礼制规范,如《后汉书·礼仪志》载“百官不肃于朝”即指官员朝会时仪态失范。此释义源自《汉语大词典》对“肃”字的解字分析。
二、词源流变 该词在先秦典籍中已有雏形,《礼记·玉藻》中“不肃而疾”描述行礼动作仓促失仪。至唐宋时期词义扩展,既可指个体行为轻慢(如《全唐文》卷四百五“军容不肃”),亦可指群体秩序混乱(如《宋史·舆服志》载“市井不肃”)。
三、现代语用特征 当代《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虽未单列词条,但依据语素组合规则仍保留“不够庄重严肃”的引申义。在司法文书中偶见“庭审不肃”等表述,特指法庭秩序维护失当,该用法参考最高人民法院2020年发布的《法庭纪律实施条例》。
“不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指言行不庄重、不严肃,不符合应有的礼仪或规范。具体可拆解为两层含义: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如《国语》《汉书》),可参考相关文献来源。
百一钟飙口水捕鞠畅塞炽暑此问彼难蜑丁盗买低谷敌头帝绪肚皮里蛔虫儿女夫妻阿意飞砂走石讽呗风肉风煞妇姑勃溪福人改恶从善钩距怪憾诡责恒文滑车黄符虎步扈从讳字狡悍迳会拘审口垢灵秘离皮六丁六甲力争漫着毛刷蒙茂觅觅铭记墓堂脑幕纳污含垢醲郁骈臂凭栏攘羊使见识私舍梭服俗情滔腾陶养擿抉体类温八叉温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