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痴不聋的意思、不痴不聋的详细解释
不痴不聋的解释
[pretend to be ignorant of] 借指故意不闻不问,装聋作哑
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痴不聋,不能为公
详细解释
古代谚语。语本《太平御览》卷四九六引《慎子》逸文:“谚云: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瞽不聋,不能为公。”本指公卿的度量,后常与“不成姑公”等连用,谓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好阿婆阿公。意指长辈要宽宏大量。《宋书·庾炳之传》:“不痴不聋,不成姑公。”《隋书·长孙平传》:“臣不胜至愿,愿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宽裕之德。鄙谚曰:‘不痴不聋,未堪作大家翁’。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唐 赵璘 《因话录》卷一:“ 郭曖 尝与 昇平公主 琴瑟不调, 曖 駡公主……尚父拘 曖 ,自诣朝堂待罪。上召而慰之曰:‘谚云: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公,小儿女子闺幃之言,大臣安用听?’”《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既然如此,你我两个便学个不痴不聋的阿姑阿翁,好让他三人得亲顺亲,去为人为子。” 钱锺书 《围城》七:“人全贪小利的;‘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就算了罢。”
词语分解
- 不的解释 不 ù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单用
- 聋的解释 聋 (聾) ó 耳听不见声音:聋子。耳聋。发聋振聩(发出的声音很大,使耳聋人也能听见;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使他们清醒。亦作“振聋发聩”)。 笔画数:; 部首:耳;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不痴不聋”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释义
- 核心含义:指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常用来形容长辈或上位者在处理事务时需保持宽宏大量,对某些细节不过分计较,体现一种处世智慧。
出处
- 主要见于《宋书·庾炳之传》:“不痴不聋,不成姑公。”(意为若不能适当“装糊涂”,便难以胜任长辈或公婆的角色)。
- 另有文献如汉·刘熙《释名》卷二提到“不瘖不聋,不成姑公”,表述略有差异但含义相通。
用法与语境
- 适用对象:多用于家庭或社会关系中长辈对晚辈的包容,或领导者对琐事的豁达态度。
- 语法功能:作谓语、定语,常与“不成姑公”连用。
- 近义词:装聋作哑、大智若愚。
示例
- 家庭场景:“在子女的婚姻矛盾中,父母有时需‘不痴不聋’,以维护家庭和睦。”
- 历史引用:《资治通鉴》中曾引谚语:“不痴不聋,不作家翁。”
该成语强调“适度糊涂”的智慧,尤其在复杂人际关系中,选择性忽略非原则性问题,以促进和谐。其核心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一脉相承。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不痴不聋
不痴不聋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智力和听力正常,不呆头呆脑、不耳聪目明。下面是关于不痴不聋的一些信息:
拆分部首和笔画:
- 不:丆一
- 痴:疒只
- 聋:耳龙
来源:
不痴不聋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庄子·养生主》一篇中,形容人保持常人的智力和听力,没有呆傻或失聪的状态。
繁体:
不痴不聾(使用繁体字的写法)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不痴不聋的写法和现代写法相同,没有太大的变化。
例句:
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不痴不聋,思维敏捷。
组词:
不聋不哑、不聋不盲、目不瞪视、耳聪目明
近义词:
明智聪慧、聪明正常、头脑清醒
反义词:
痴呆聋哑、白痴、耳聋目盲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