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诗》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宋书·谢灵运传论》:“原其飇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 唐 贾岛 《喜李馀自蜀至》诗:“往来自此过,词体近《风》《骚》。” 清 姚莹 《论诗绝句》之二:“辛苦十年摹 汉 魏 ,不知何故远《风》《骚》。”
2.借指诗文。 唐 高适 《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诗:“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 宋 苏舜钦 《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诗:“留连日日奉杯宴,殊无閒隙吟风骚。” 蒋光慈 《少年飘泊者》八:“今天到某秀才家里写几张字画,明天到某一教书馆里谈论点风骚,倒也十分有趣。”
3.借指文采、才情。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一折:“他多管是意不平自发扬,心不遂閒缀作,十分的卖风骚,显秀丽,夸才调。我这里详句法,看挥毫。” 毛6*泽6*东 《沁园春·雪》词:“ 唐宗 宋祖 ,稍逊风骚。”
4.风流放荡。《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那老儿虽然风骚,到底老人家,只好虚应故事,怎能勾满其所欲?”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见王》:“我为人性格风骚,洞房中最怕寂寥。”
5.特指女性举止轻佻。 茅盾 《动摇》一:“ 金凤姐 已经走到跟前,依旧脸上搽着雪白的铅粉,嘴唇涂得猩红,依旧乜着眼,扭着腰,十分风骚。”
6.指风流放荡的人。 清 李渔 《怜香伴·女校》:“他出这等风致题目,一定是箇老风骚,做首肉麻的诗应付他。”
7.犹风情。 明 陆采 《明珠记·买药》:“却恋他酒杯来往,儿女风骚。” 杨朔 《火并》:“每年元宵节,秧歌出街的时候,人们可以看见他扮着《拾玉镯》的 孙巧姣 ,或者《小上坟》的******,专在女人面前卖弄风骚。”
8.谓体态俊俏美好。 明 无心子 《金雀记·定婚》:“有貌有貌多俊俏。 陈平 説我最风骚,新大褶,皂罗袍,方巾四角带儿飘。”《红楼梦》第三回:“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9.风光,光彩。《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旗帜鼓乐,高头骏马,送入衙门到任。 寄华 此时身子如在云里雾里,好不风骚。”梨园戏《陈三五娘》第一场:“上元景,好风骚,灯如花,月如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風騷汉语 快速查询。
風騷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与现代用法分述如下:
《诗经》与《楚辞》的合称
“风”指《诗经》中的《国风》,代表现实主义诗歌传统;“骚”指屈原的《离骚》,象征浪漫主义文风。二者合称“风骚”,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源头。如清代赵翼《论诗》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即用此典。
文学才华与成就的象征
引申指诗文创作的能力,如《宋书·谢灵运传论》称“自汉至魏,文体三变,莫不祖述风骚”,此处强调对文学典范的继承。
洒脱不拘的风度
唐宋后渐用于形容人仪态俊逸、不拘礼法,如《红楼梦》第三回写宝玉“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指其神采飞扬之态(参考《红楼梦》通行本)。
轻浮放荡的贬义用法(近现代)
现代汉语中,“风骚”常含贬义,形容人(尤指女性)举止轻佻。此用法源于明清小说,如《金瓶梅》中“打扮风骚”等描写,需注意语境差异。
据《汉语大词典》及《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综合定义:
(释义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
需特别注意:古代褒贬与现代语义存在显著区别。古典语境多赞文采(如“独领风骚”),当代口语则易偏向负面评价,使用时应避免歧义。
权威参考来源:
(注:因未提供可验证的在线链接,此处仅标注文献名称。)
“风骚”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1. 传统文学含义
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合称“风骚”。这两部作品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典范,因此“风骚”常被用来代指文学才华或诗歌创作。例如清代赵翼的名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即强调文人在诗坛的成就。
2. 现代口语用法
在现代语境中,“风骚”多带有以下含义:
使用注意
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褒贬色彩。传统用法多用于正式场合,而现代口语中的贬义用法较常见,需注意避免因误用造成冒犯。
阿木林备诫匾桃剗内痴儿遄行锄犂春坊愓悍地烛独守空房讹错贩舂范读飜流水番语封秘告祢歌呗工业用拖拉机罐车滚岩华阴市徽嫿灰心丧气拣精拣肥警遒麂皮基墟凉飔六丑流滥麻点披毛求瑕黔口靸鞋上先生漆蛇头鼠眼嗜尚双红霜署司册私计稊田通灵草铜綫屠者晚步汪踦卫国完事畏途蟱乌罐无私无畏下餔綫帖儿笑端笑弥弥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