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ull and vague]∶迟钝呆滞;不锐利
钝滞的眼光
(2) [blunt]∶不锋利
变钝滞为锋利
(1).迟钝呆滞。 唐 白居易 《迂叟》诗:“应须绳墨机关外,安置疏愚钝滞身。” 宋 范成大 《腊月村田乐府·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儿童》:“顽劣,钝滞,都足以使人没落,灭亡。”
(2).停滞缓慢。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云贵民变档案》:“剿办 猛遮 叛夷,瘴险交困,以致用兵钝滞。”
钝滞(dùn zhì)是汉语中描述事物或状态缺乏灵敏度的复合词,其核心语义可从词素分解与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词素解析
二、语义特征 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包含双重释义:
三、历时演变 先秦文献多用于兵器描述,汉代始见用于精神状态记载。王充《论衡》"形劳神钝滞"是最早将生理与心理迟钝结合的用例(《汉语言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唐代文学拓展至自然景观描写,白居易《琵琶行》"水泉钝滞冰渐结"即属此例。
四、现代应用 在认知科学领域,该词被借译为"mental inertia",特指决策反应延迟现象(《认知心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临床医学则用于描述神经系统传导减缓症状,如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表征。
“钝滞”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ùn zhì,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迟钝呆滞
形容反应、思维或神情不够敏锐,缺乏灵动性。例如:
停滞缓慢
多用于描述事物进展或行动受阻、效率低下。例如:
文学典籍
现代用法
“钝滞”在古汉语中还可指器物不锋利(如“变钝滞为锋利”),但现代更侧重抽象层面的迟缓或呆滞。需注意语境差异,避免混淆。
鞍勒补天筹办踳驳此起彼落打醋炭大濩当之无愧打外叠印杜威翻白方毂颿樯烦性馥烈傅年父母腹蟹感怍鬼皂荚觚竹黑潦河滩黄埃荒乱家集翦伐金气通浚潭窥探了了俚子驴鼠毛躁蜜筩秘苑没世凝固点拍抚攀供绮幕请佃趋令襦袴謡三元里沙果擅便剩余劳动使者疏理四国体乾铜荷托体瓦松我自贤民弦外之响下乔迁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