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翦伐的意思、翦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翦伐的解释

(1).砍伐。 唐 李白 《登梅岗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诗:“冥居顺生理,草木不翦伐。” 明 宋濂 《宁山续说》:“自丧乱以来, 淮 楚 先被其害,崖非不高也,谷非不深也,亦罹其蹂践翦伐之苦,尽失其故态。”

(2).讨伐。 唐 柳宗元 《为裴中丞上裴相乞讨黄贼状》:“虽狐鼠之陋,无足示威,而蜂蠆之微,犹能害物,必资翦伐,方致和平。” 宋 苏舜钦 《己卯冬大寒有感》诗:“然由在遇专,丑类易翦伐。”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此军经营 安庆 ,翦伐沿 江 诸城,凋丧尚少。”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翦伐”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该词原指农耕中的“砍伐杂草以保护庄稼”(),后引申为破坏、毁灭,常用于描述战争、灾难等造成的严重破坏,或对某领域的摧毁性行为()。

二、具体释义

  1. 砍伐
    原义指物理层面的砍伐,如唐代李白《登梅岗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中“草木不翦伐”即指不破坏自然植被()。明代宋濂文中“蹂践翦伐”也指战乱中的破坏()。

  2. 讨伐
    引申为军事行动中的征讨,如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乞讨黄贼状》以“翦伐”喻武力镇压叛乱(),清代曾国藩描述湘军作战时也使用此词()。

三、语境应用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献,兼具自然破坏与人为征伐的双重意象。例如宋代苏舜钦诗句“丑类易翦伐”将讨伐对象比作待清除的杂草(),体现了语义的融合。

总结
“翦伐”既可指具象的砍伐行为,也可喻指抽象的政治军事斗争,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翦伐

词义:

《翦伐》是一个动词词组,含义是剪断、砍伐。在农林牧渔业和林业方面常常用到这个词,表示对树木或植物进行剪、砍等操作。

拆分部首和笔画:

《翦伐》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羽”字部,右边是“攴”字部。它的总笔画数为18。

来源:

《翦伐》词语最早出现在《尔雅·释木》中,意为砍伐树木。

繁体字:

《翦伐》的繁体字为「劍伐」,字形稍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写法中,《翦伐》通常采用“䒏”和“攴”来表达。例如,魏晋时期的隶书《尚书广记》中写作「䒏」。

例句:

1. 村民们正在翦伐山林中的杂草,为农作物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2. 为了建设新居,工人们正在翦伐周围的树木。

组词:

- 翦草:剪除、修剪草木。

- 翦除:剪除、铲除。

- 翦石:用刀或石器切削石头。

近义词:

- 砍伐:翦伐和砍伐的意义相近,都指剪断、切断树木或植物。

- 砍伐:用刀、斧或其他锐器砍断或砍倒树木。

反义词:

- 也许你会明白,这没有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