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翦伐的意思、翦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翦伐的解释

(1).砍伐。 唐 李白 《登梅岗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诗:“冥居顺生理,草木不翦伐。” 明 宋濂 《宁山续说》:“自丧乱以来, 淮 楚 先被其害,崖非不高也,谷非不深也,亦罹其蹂践翦伐之苦,尽失其故态。”

(2).讨伐。 唐 柳宗元 《为裴中丞上裴相乞讨黄贼状》:“虽狐鼠之陋,无足示威,而蜂蠆之微,犹能害物,必资翦伐,方致和平。” 宋 苏舜钦 《己卯冬大寒有感》诗:“然由在遇专,丑类易翦伐。”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此军经营 安庆 ,翦伐沿 江 诸城,凋丧尚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翦伐(jiǎn fá)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与典籍运用两方面解析:

一、本义解析 "翦"原指用刀具修剪,《说文解字》释为"羽生也,一曰矢羽",后引申为斩除、消灭;"伐"在甲骨文中象以戈击人形,《尔雅》解作"征也"。二字合称强化了武力铲除的意象,《汉语大词典》明确标注其义为"斩伐,诛灭"。

二、引申运用

  1. 军事征伐:《左传·成公二年》载"余姑翦灭此而朝食",此处的"翦灭"即与"翦伐"同义,指彻底消灭敌军。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对此有详细注疏。
  2. 植物修剪:《齐民要术》记载果木栽培需"适时翦伐冗枝",此处特指园艺中的剪除工序,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文献证实该用法自汉代沿用至今。
  3. 抽象引申:朱熹《诗集传》解《诗经·召南·甘棠》"勿翦勿伐"时,引申出"去除弊端"的哲学含义,该阐释被收入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

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标注为书面用语,常见于历史文献与学术论述。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料库显示,其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文史研究领域,日常生活已较少使用。

网络扩展解释

“翦伐”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该词原指农耕中的“砍伐杂草以保护庄稼”(),后引申为破坏、毁灭,常用于描述战争、灾难等造成的严重破坏,或对某领域的摧毁性行为()。

二、具体释义

  1. 砍伐
    原义指物理层面的砍伐,如唐代李白《登梅岗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中“草木不翦伐”即指不破坏自然植被()。明代宋濂文中“蹂践翦伐”也指战乱中的破坏()。

  2. 讨伐
    引申为军事行动中的征讨,如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乞讨黄贼状》以“翦伐”喻武力镇压叛乱(),清代曾国藩描述湘军作战时也使用此词()。

三、语境应用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献,兼具自然破坏与人为征伐的双重意象。例如宋代苏舜钦诗句“丑类易翦伐”将讨伐对象比作待清除的杂草(),体现了语义的融合。

总结
“翦伐”既可指具象的砍伐行为,也可喻指抽象的政治军事斗争,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绑缚班荆馆版奏冰团波级程奏充气从享崔崪打快通拳单根独苗玷秽點檢所东风过耳冻砚斗嘴讹伪襎裷凤盉附耳射声改更歌舞戏贡彻氿滥鼓柷河华烘笼剪覆交绮集比糾军刻苦空门空远老化凌霜礼则露白沦痡吕公縧绵痼牛奶杮汽轮机肉燎撒布三败之辱桑律散马神道设教神羊儿双俸熟议四库缩成一团茼蒿屠絶外户子王刘温带详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