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民的意思、贤民的详细解释
贤民的解释
良民。《孔子家语·王言解》:“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法,必裂地以封之,分属以理之,然后贤民无所隐,暴民无所伏。”
词语分解
- 贤的解释 贤 (賢) á 有道德的,有才能的:贤明。贤德。贤能。贤良。贤惠。贤淑。贤哲。贤人。圣贤。礼贤下士。 敬辞,多指行辈较低的:贤弟。贤侄。贤契(对弟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 笔画数:; 部首:贝; 笔
- 民的解释 民 í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
网络扩展解释
“贤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基本释义
- 含义:指有德行、才能的良民,强调人民中的优秀群体。该词由“贤”(有德才)和“民”(人民)组成,体现对民众品德与能力的肯定。
出处与用法
- 经典出处:最早见于《孔子家语·王言解》,原文为:“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法,必裂地以封之,分属以理之,然后贤民无所隐,暴民无所伏。”。此处“贤民”与“暴民”形成对比,突显社会治理中区分良莠的重要性。
- 现代应用:可用于描述遵纪守法、品德高尚的公民,或作为人名(如“金贤民”),寄托对德才兼备的期望。
延伸解析
- 近义词:良民、德民。
- 反义词:暴民、刁民。
- 文化内涵:体现儒家思想中对“德治”的推崇,强调统治者应通过制度保障贤能之人发挥作用。
参考资料
若需进一步了解,可查看《孔子家语》原文或沪江在线词典(来源、8)。
网络扩展解释二
贤民的意思
《贤民》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贤明而品德高尚的人民。
拆分部首和笔画
《贤民》的部首是贝(贝贝字形的基本部首),共有12个笔画。
来源
《贤民》源自《论语·述而》:“夫诸葛亮者,其贤人也,出於隐居而用心也。”后来衍生为用来称赞尊贵、德才兼备的人民。
繁体
《贤民》的繁体字为「賢民」。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贤民」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但整体意思相同。例如,曾有过「賢民」和「賢民」的写法。
例句
1. 他为人正直,为民着想,真是一位真正的贤民。
2. 那个国家的贤民们齐心协力,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组词
贤明、贤良、贤才、贤能、贤达、贤士、贤妻子、贤弟弟等。
近义词
智者、贤者、贤人、圣人等。
反义词
愚昧、恶人、奸邪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