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濩的意思、大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濩的解释

周 代乐舞之一。相传为 成汤 时作。《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 郑玄 注:“《大濩》, 汤 乐也。”《庄子·天下》:“ 黄帝 有《咸池》, 尧 有《大章》, 舜 有《大韶》, 禹 有《大夏》, 汤 有《大濩》, 武王 、 周公 作《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濩(dà hù)是商代重要的祭祀乐舞之一,其名称源于甲骨文记载,指代商汤灭夏后创作的大型乐舞,用于宗庙祭祀及重大庆典。《周礼·春官》将其列为“六代乐舞”之一,与《云门》《咸池》等并称,体现了上古时期礼乐文化的核心地位。

从字形结构看,“濩”字从水从蒦,《说文解字》释为“雨流霤下”,本义为雨水流注,后引申为盛大之貌,契合乐舞恢弘的表演场景。《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殷汤即位,命伊尹作为《大濩》……以见其善”,表明其创作背景与商汤功绩密切相关,具有颂扬君主德政的象征意义。

在文化功能上,大濩兼具娱神与教化作用。《礼记·郊特牲》称其“以和邦国,以谐万民”,通过庄严的乐舞仪式强化社会等级秩序。现代学者结合甲骨卜辞推测,其表演形式可能包含手持兵器、模拟战争的场景,以再现商汤伐桀的历史叙事(参考来源:《中国音乐史稿》《周礼译注》)。

需说明的是,大濩的曲调与舞容已失传,但其名称及历史记载为研究商代礼乐制度提供了关键文献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大濩”是商代著名的乐舞,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定义
    大濩(拼音:dà hù)是商代祭祀乐舞,周代“六舞”之一,主要用于歌颂商汤伐桀的功绩,象征其救护万民的仁德。别称《韶濩》《大頀》或《桑林》(因创作于桑林祈雨仪式而得名)。

  2. 创作背景
    据记载,商汤时期连续七年大旱,汤以自身为牺牲祈雨,感动天降甘霖。百姓为此作乐舞《桑林》赞颂其德行。后商汤灭夏后,命伊尹改编此舞为《大濩》,持矛而舞,体现“救护万民”的主题(“濩”通“护”)。

  3. 艺术特点

    • 音乐风格:虽为武舞,但音乐宽厚温和,蕴含劝善仁爱之意。
    • 舞蹈形式:包含“万舞”这一专名,兼具铿锵节奏与隆重仪典,如《诗经·那》描述的“鞉鼓渊渊,嘒嘒管声”场景。
  4. 历史评价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观后感叹:“圣人之弘也,犹有惭德”,既赞其宏大,亦指出成汤以德治世的谦逊。

  5. 文化意义
    作为周代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濩》不仅用于祭祀,更成为彰显统治者德政的工具,体现了早期乐舞“以舞象功”的政治功能。

别人正在浏览...

安民百岁之盟抱学碧油油博喻常仪处法锤金典洽斗龙舟断齑块粥断弃钝学二不隆冬废寝忘食改修赣激跟履搆兴逛灯鳏民国均孤幼股灾隳硩佼好极点即今金科玉律峻峭良娣连漫林冠利益均沾逻护罗幕面糊绵里鍼眯梦民亩秘器蜜语甜言屏阈潜璧商信身胚史鉴识羞厮下遂茂琐虫锁鍊恬然自得提掇通时拖曳下黑儿详定官相吏薤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