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踳驳的意思、踳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踳驳的解释

亦作“ 踳駮 ”。错乱,驳杂。 晋 左思 《魏都赋》:“非醇粹之方壮,谋踳駮於王义。” 南朝 梁 刘孝标 《<金华山栖志>序》:“行藏纷纠,显晦踳驳。”《明史·解缙传》:“《礼记》出於 汉 儒,踳驳尤甚,宜及时删改。”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上》:“然氏王父字者竟亡,以其事志,则久更踳驳丧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踳驳”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为“错乱驳杂”,多见于古代文献及学术讨论。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由“踳”(chuǎn)与“驳”组合而成,其中“踳”本义指“错乱、违背”,《说文解字》释为“踳,蹇也,从足舛声”,引申为事物相悖的状态;“驳”则表“混杂不纯”,二者连用强化了矛盾混杂的语义特征。

从词源考据角度,《昭明文选·序》中已出现“踳驳”用例:“记事之史,系年之书,所以褒贬是非,纪别异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赞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李善注云:“踳驳,相矛盾也。”此例佐证了该词在南北朝时期已用于形容文义矛盾的现象。

在现代汉语研究中,《古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乖谬杂乱”,特指言论、学说或事物的混杂无序状态。如刘勰《文心雕龙·史传》批评史书编纂“文非泛论,按实而书,岁远则同异难密,事积则起讫易疎,斯固总会之为难也。或有同归一事,而数人分功,两记则失于复重,偏举则病于不周,此又铨配之未易也。故张衡摘史班之舛滥,傅玄讥后汉之尤烦,皆此类也。”其中“舛滥”即与“踳驳”意涵相通。

网络扩展解释

“踳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一、词义解释

“踳驳”指错乱、驳杂,多用于形容事物或言论杂乱、不一致的状态。该词亦写作“踳駮”,属于异体字现象。

二、古籍例证

  1. 《魏都赋》(晋·左思):“非醇粹之方壮,谋踳駮於王义。”
    意为谋略混杂,偏离正统王道。
  2. 《金华山栖志序》(南朝梁·刘孝标):“行藏纷纠,显晦踳驳。”
    描述行迹与名声的混乱矛盾。
  3. 《明史·解缙传》:“《礼记》出于汉儒,踳驳尤甚。”
    批评《礼记》内容驳杂不纯。

三、近义词与用法

四、读音与结构

五、总结

“踳驳”属书面用语,多用于古文或学术语境,强调逻辑、内容或形式的混乱驳杂。其权威释义可参考《汉典》等工具书。若需更多例证或历史用例,可查阅《梁书》《文心雕龙》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暗锁败笔白醝八译不竭之府宠接踌躇不定出师有名等米下锅点翳抵角黩祀犯不着蹯踞犯手匪夷匪惠風鰻伏历寒雪花孃话信忽怠麾旌获落蹇服尽盘将军锦上添花九酝法宽护凌朁留馆漏窗马公帐南山豹脑膜蠥虫泞泥畔道盘乡缾罍千人踏起兵启居蘧然壤界扰从人为如花似锦三台八座上材省试十八般兵器熟彩衣书橱跳奔万载千秋雾舒乌署削皮邪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