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用的意思、顿用的详细解释
顿用的解释
谓使用后而不锋利。顿,通“ 钝 ”。 汉 王充 《论衡·福虚》:“今 宋 楚 相攻,两军未合, 华元 、 子反 结言而退,二军之众,并全而归,兵矢之刃无顿用者。”
词语分解
- 顿的解释 顿 (頓) ù 很短时间的停止:停顿。顿宕。抑扬顿挫。 忽然,立刻,一下子:顿然。顿即。顿悟。茅塞顿开。 叩,跺:顿首再拜。 处理,设置:安顿。整顿。 疲乏:困顿。劳顿。 书法上指运笔用力向下而暂不移
- 用的解释 用 ò 使人或物发挥其功能:使用。用心。用兵。用武。 可供使用的:用品。用具。 进饭食的婉辞:用饭。 花费的钱财:费用。用项。用资。 物质使用的效果:功用。有用之才。 需要(多为否定):不用多说。 因
专业解析
“顿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顿”与“用”二字的本义及引申义来理解。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如佛学)中,其核心含义围绕“立刻使用”、“突然施行”或“即刻生效的作用”展开。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语言学研究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溯源与核心释义
-
“顿”的本义与引申:
- 本义: 以头叩地(顿首),引申为“叩击”、“放置”。《说文解字》:“顿,下首也。” 段玉裁注:“顿之言钝也,谓若以首叩地然也。”
- 关键引申义:
- 顷刻、立刻: 如“顿时”、“顿悟”。强调时间上的短促、动作的突然性。
- 停顿、止息: 如“停顿”。
- 疲乏: 如“困顿”。
- 量词(次): 如“一天三顿饭”。
- 在“顿用”中,“顿”主要取“顷刻、立刻”之意。
- 来源:《说文解字注》,《汉语大字典》。
-
“用”的本义与引申:
- 本义: 施行、使用。《说文解字》:“用,可施行也。”
- 引申义: 功用、作用、费用、需要等。
- 在“顿用”中,“用”主要取“施行、使用”或“作用、功效”之意。
- 来源:《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
-
“顿用”的合成释义:
结合“顿”的“立刻”义和“用”的“施行/作用”义,“顿用”可理解为:
- 立刻施行或使用: 指不经过长时间准备或犹豫,马上采取行动或应用某物。
- 即刻生效的作用或功效: 指某种方法、药物或力量产生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而非渐进的。
- 来源:综合《汉语大词典》,《辞源》释义分析。
二、义项分析与文献例证
根据权威词典释义,“顿用”主要有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
-
(动词性)立即使用;马上施行。
- 释义: 强调动作的即时性,指不加拖延地应用某种方法、工具或采取某种行动。
- 例证(或类似语境):
- 古医籍中或有“顿服”(一次服下)的用法,强调服药方式的即刻性,与“频服”(分次服用)相对。“顿用”在类似语境下可指一次性或立即使用某药方。
- 在决策或行动语境中,指当机立断,立刻执行某项措施。
- 来源:《汉语大词典》(释义为“指一次服用”的语境),《古代汉语词典》(对“顿”作“立即”解及“用”作“使用”解的支撑)。
-
(名词性)立时见效的作用或功效(尤见于佛学语境)。
- 释义: 指某种修行方法、智慧或力量所产生的效果是当下显现、当下成就的,与需要长期渐次修习才能获得的“渐用”相对。这是“顿用”在佛教哲学(特别是禅宗)中的一个重要含义。
- 例证(佛学语境):
- 在讨论修行法门时,“顿悟渐修”或“顿修”之说中蕴含“顿用”思想,指通过顿悟法门当下启用佛性、显现智慧的作用。
- 佛经论疏中常对比“顿用”与“渐用”,阐明不同根器者成就的路径差异。
- 来源:《佛学大辞典》(相关词条如“顿悟”、“顿渐”释义),《汉语大词典》(在佛学义项下的支撑)。
三、现代使用与总结
“顿用”在现代汉语日常交流中已非常罕见,属于书面语或特定领域(如古典文献研究、佛学研究、中医古籍研究)的词汇。
- 理解要点: 把握其核心在于“顿”所表示的时间上的瞬时性、动作的突发性,以及“用”所表示的施行、应用或功效。无论是作为动词还是名词,都强调效果的即时显现。
- 主要场景: 解读古籍、研究佛教哲学或特定专业领域(如传统医学的特定表述)时会遇到此词。
- 来源:综合现代语言学及词典学观点。
网络扩展解释
“顿用”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
通“钝”的用法(常见于古汉语)
指物品(如兵器)因使用而变得不锋利。例如《论衡·福虚》中提到“兵矢之刃无顿用者”,即兵器未因使用而变钝。
- 构成解析:“顿”通“钝”,表示迟钝、不锋利;“用”指使用后的状态。
-
现代成语解释(较少见)
部分现代词典将其解释为“顿时使用或停止使用”,强调动作的突然性。
- 示例:开发区治理时“用快刀斩乱麻的措施”,可理解为迅速采取行动。
二、使用场景与辨析
- 古义场景:多用于描述器物损耗,如“刀刃顿用”。
- 现代用法:若作为成语使用,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为“突然启用/停止”之意,但此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较为罕见。
三、补充说明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更偏向“钝用”含义,现代语境下需谨慎使用。如需引用古籍或专业文本,建议标注具体出处(如《论衡》)。
别人正在浏览...
白兔赤乌彪形布施朝缨赤条精光处守打马大群等住回额银梵王宫风便丰藻佛狸祠腐精挂劲姑娘函崤蚝场猴查虎不拉狐裘尨茸假局子借定祭社孔情周思来宾礼祀髦耋磨砖作镜囊漏贮中南山三壮士牵绊契弟乞籴亲迹气扑扑齐章其中泉根劬学人生如梦日佣三好上雨旁风曙然四选缩色獭祭沓冒搯擗天敌提点体制改革通涉同役推析讆言五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