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额银的意思、额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额银的解释

规定(应征)的银钱。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看须知》:“应徵额银若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额银”是汉语历史词汇,原指定额的银两款项,常见于明清财政制度中,特指按固定数额征收或分配的官银。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方面:

  1. 定额征收的税银

    在明清赋税体系中,“额银”指地方官府按规定额度征收的银两,如《明史·食货志》记载“各州县额银,岁终解部”,说明其作为中央财政收入的固定来源。此类银两多用于军饷、河工等专项开支。

  2. 官方核算单位

    “额银”可作为财政核算的基准单位,例如《清会典》中“每田一亩,征额银三分”,体现其作为土地税换算标准的职能。这种用法常见于地丁银、盐课等税收项目的文书记录。

  3. 与“加派”相对的概念

    在明代晚期财政文献中,“额银”常与临时加征的“加银”并提,如《万历会计录》强调“正额银外,不得擅增”,凸显其作为法定基准税额的属性。

该词现已罕用于现代汉语,主要见于历史档案及古典文献研究领域。权威典籍如《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定额的银两”,并标注其最早书证出自明嘉靖年间的地方志。

网络扩展解释

“额银”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官方规定的应征银钱(主流解释)

  1. 基本定义
    指政府明文规定应征收的银钱数额,主要用于税收或财政领域。例如,清代黄六鸿在《福惠全书·莅任·看须知》中提到“应徵额银若干”,即指官方确定的税收额度。

  2. 历史背景
    该词常见于清代文献,与当时的赋税制度相关。例如,地方官员需按“额银”标准征收税款,属于财政管理术语。

二、成语中的“额外银钱”(非主流说法)

少数资料(如、3)将其解释为成语,表示“正常收入或开销之外的银钱”,例如意外之财或计划外支出。但此说法缺乏权威文献佐证,可能是现代衍生或误读。


建议注意:在学术或历史研究中,应以第一种解释为准;若在文学或口语中遇到第二种用法,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安车软轮板脂菶菶惩羹吹韲抽买出按窗眼辞诀翠眊带来灯青多昬杜权飞煽干实根生土长宫钗光怪瑰闻画船皇父黄甘甘疆封箭笄矫捷截髢经义扣天两院制陵斥流潦纶綍茫漠抹门儿母性弄不懂裴回澎汃平底足剖棃谱子桥言情想趋侍趋翔入仕诗功世母矢忠寿阳公主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唐哉皇哉腾欢通借字讬伏外僚望筩文渊阁诬胁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