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社的意思、祭社的详细解释
祭社的解释
祀土地神。《书·泰誓上》“宜于冢土” 孔 传:“祭社曰宜。”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止雨》:“祭社,击鼓三日而祝。”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二:“它如观黍、祈年、祭社、求晴雨等……都成为王者所必须经常亲自举行的大事。”
词语分解
- 祭的解释 祭 ì 对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祭奠。祭礼。祭灵。祭典。祭扫。 供奉鬼神或祖先:祭祖。祭天。祭祀。祭灶。 使用(法宝):祭起一件法宝。 祭 à 姓。 笔画数:; 部首:示; 笔顺编号:
- 社的解释 社 è 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春社。秋社。社日。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以借指国家)。 团体或机构:报社。结社。 笔画数:; 部首:礻; 笔顺
专业解析
"祭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祭祀活动,特指祭祀土地神(社神)的仪式。"社"最初指土地神,后延伸为祭祀土地神的场所(社坛、社庙)及由此衍生的基层社会组织单位。
-
核心含义与词源:
- "社"的本义: 指土地神。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社"为"地主也",即土地的主宰者。
- "祭"的含义: 指以仪式供奉神灵、祖先,表达敬意与祈求。
- "祭社"合成义: 合指祭祀土地神的特定仪式活动。其核心是酬谢土地滋养万物之功,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
历史渊源与制度:
- 祭社源于上古自然崇拜,对土地的依赖与敬畏催生了土地神信仰。据《礼记·祭法》记载,自上古帝王即有立社祭祀的传统。
- 周代礼制完备,祭社成为国家与地方的重要典礼。《周礼·地官·大司徒》载有"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确立了社坛的形制。
- 历代王朝均将祭社(常与祭谷神"稷"合称"社稷")视为国家最高等级的祭祀之一,象征疆土与政权。民间亦有里社、乡社等基层祭社活动。
-
祭祀时间与流程:
- 主要时间: 最重要的祭社活动在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祈求丰收)和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酬谢丰收)举行。此日期古称"社日"。
- 祭祀主体: 国家由天子或皇帝主祭(太社、王社),地方由各级官吏主祭(州社、县社等),民间则由社首或乡老主持(里社、乡社)。
- 主要流程(以民间为例):
- 设坛: 在社坛(或社庙)举行。
- 陈设: 供奉牲牢(猪、羊等)、酒醴、粢盛(谷物)等祭品。
- 行礼: 主祭者带领众人行跪拜、献祭等礼仪。
- 祈祝: 宣读祝文,表达对土地神的感恩与祈求。
- 分胙/聚饮: 祭祀后,将祭肉(胙)分给参与者,或举行集体宴饮(社酒、社饭),具有凝聚社区、分享福祉的意义。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对民间社日盛况有生动记载。
-
文化与社会意义:
- 农业信仰核心: 直接反映了农耕文明对土地的极度依赖与崇拜,是祈求农业丰收的根本性仪式。
- 政治象征: "社稷"成为国家的代名词,国家祭社关乎政权合法性与统治安定。
- 社区纽带: 地方和民间的祭社活动是基层社会重要的公共活动,具有凝聚邻里、维系社区秩序、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功能。
- 民俗载体: 社日发展出丰富的民俗活动,如社戏、社火(民间歌舞杂耍)、停针线、妇女归宁等,成为重要的岁时节日。
-
现代遗存:
随着社会变迁,传统官方祭社礼制已消失,民间大规模祭社活动也大幅减少。但在一些乡村地区,祭祀土地公(土地神在民间信仰中的普遍形象)的习俗仍有保留,或在特定民俗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可见其遗风。中国部分地区的"春社"习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主要参考来源:
- [东汉]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影印本).
- [西汉] 戴圣 (编). 《礼记·祭法》 (《十三经注疏》本).
- [西周] 周公 (传). 《周礼·地官·大司徒》 (《十三经注疏》本).
-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秋社》 (中华书局点校本).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网络扩展解释
“祭社”是中国古代传统祭祀活动,主要指祭祀土地神,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详细解释:
-
核心定义
祭社是汉族及客家人(称“担社”)的重要祭祀习俗,通过供奉土地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方平安。其名称源于“封土立社”的礼俗,即划分土地为不同区域,各设社坛进行祭祀。
-
历史渊源与文献记载
- 最早可追溯至《尚书·泰誓上》中“祭社曰宜”的记载,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提到“祭社,击鼓三日而祝”的仪式流程。
- 古代帝王、诸侯将祭社视为国家大事,如《礼记》强调“祀社于国,所以列地利也”,体现对土地资源的重视。
-
时间与仪式特点
- 多在春秋两季举行,与农事活动紧密相关,如春耕前祈愿、秋收后酬神。
- 仪式包含献祭三牲、花果、糯米等祭品,并伴有击鼓、祝祷等环节。
-
社会功能与演变
祭社不仅是宗教活动,也承担凝聚社区的功能。多个自然村共设一社坛,不分姓氏共同参与,强化了地域共同体意识。随着时代发展,其形式逐渐简化,但部分农村地区仍保留相关习俗。
祭社以土地崇拜为核心,融合农耕文化与社会治理需求,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重要体现。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仪式细节或地域差异,可参考《春秋繁露》《礼记》等文献及地方民俗记录。
别人正在浏览...
百尺杵禀见並塞不分高下布化不死国采掇躇蹰春色满园打不平大谏倒箱会得极隄工斗暴乏事氛氤股评鹤骨龙筋和厚秽贱贱取寄褐记曲集说九本蹶死旷失兰弹老老实实羸耗陵阴每日电讯报闵忧模象逆悖骈罗披屋岂遽清斋寝丘奇玩企喻歌冉颜瑞年伤科陕塞深虚沈挚搜裒素端贪贿无艺涕唾唾地成文歪话外堂莞簟无次遐籍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