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主管都城守卫的官吏。《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晋侯 济自 泮 ,会于 夷仪 ,伐 齐 ,以报 朝歌 之役。 齐 人以 庄公 説,使 隰鉏 请成……赂 晋侯 以宗器、乐器。自六正、五吏、三十帅、三军之大夫、百官之正长、师旅及处守者,皆有赂。” 杜预 注:“处守,守国者。”
(2).犹留守。古时国君离开京城,命大臣留守其地。《孟子·告子下》:“ 孟子 居 邹 , 季任 为 任 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 赵岐 注:“ 季任 为之居守其国也。”
“处守”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指专门负责都城安全与防卫的官员,属于军事或行政职务。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晋侯伐齐时,对“处守者”进行赏赐,杜预注解为“守国者”。
当国君离开都城时,委派大臣代理政务、镇守京城,类似“临时监国”。如《孟子·告子下》提到,孟子在邹国时,季任曾担任“任处守”,即代君主管理国家事务。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多个来源的考据,如需具体文献原文可参考《左传》《孟子》等典籍。)
《处守》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在汉语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它是由两个部首组成的,分别是「夂」和「士」。其中「夂」是一个意思为“止步”的部首,而「士」则是指“士气高昂的人”。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处守」的意思是“居住在一个地方或担任一个职务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尽职尽责。”它强调了守护、遵守规定的含义。
《处守》的笔画数为9,「夂」部的笔画数为3,「士」部的笔画数为6。
这个词源可追溯到古代。在繁体字中,「处」字的写法为「處」,它保留了古汉字的传统形态。古时候应用于《诗经》、《论语》等经典文献中,有时也作为姓氏使用。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处」字的变体有很多。例如,在篆书中,「处」字的形态是更加简练的,只有3个笔画。随着历史发展,「处」字逐渐演变成了现代汉字中我们所熟悉的样子。
以下是一些使用「处守」的例句:
1. 作为公务员,我们必须处守法律,为人民服务。
2. 他素来守纪律,处守全职工作。
3. 老师教育我们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处守学校的规定。
与「处守」相关的组词有「处分」、「守望」、「守法」等。其中「处分」意为“对违反规定行为进行惩罚”,「守望」意为“保卫、守护”,「守法」意为“遵守法律、守纪律”。这些词汇在不同语境中展示出了「处守」的不同方面。
与「处守」近义的词汇有「遵守」、「履行」和「遵循」。这些词语都意味着按照规定进行行为,尽职尽责。而相反的词汇则是「违反」和「疏忽」,它们与「处守」相对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