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更之半。 唐 孟浩然 《寒夜张明府宅宴》诗:“瑞雪初盈尺,寒宵始半更。”
"半更"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夜间计时制度中的特定时段。以下是基于汉语词典及文献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半更”指古代夜间计时单位“更”的一半时长。古代将日落至日出分为五更(每更约2小时),每更再分为“五点”(每点约24分钟)。因此“半更”即一更的一半时长(约1小时),或特指某一更的中间时刻。
参见《中国古代计时仪器史》(中华书局,2018年)第四章。
时间指向
在具体语境中,“半更”常代指“三更半”,即子夜时分(约23:30-00:30)。如《颜氏家训·书证》:“夜半谓三更半”,印证其作为深夜的时间标志。
参见王力《古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更”字条。
古代“五更制”源于汉代,以击鼓或敲梆报时。例如:
“半更”的划分体现了古人对时间的精细化认知,常见于诗词与笔记小说。如白居易《长恨歌》“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即暗含更漏时序。
参见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三章“汉代制度”。
“更”释义为“改也”,引申为轮替时段,注:“夜分五更,更分五点”,间接说明“半更”的计时逻辑。
明确“半更”为“旧时夜分五更,半更指一更之半”,并引《南史·文学传》用例佐证。
现代汉语中,“半更”已罕用,仅存于古籍研究或仿古语境。其核心意义可归纳为:
参见周振甫《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对古典时间意象的分析。
“半更”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以下为综合解释:
唐·孟浩然《寒夜张明府宅宴》诗:“瑞雪初盈尺,寒宵始半更。”
现代用法如:“夜半更深,乌云盖月”(描述深夜时分)。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代诗词注解。
案法跋浪半镜拔山背榜卑猥财幸晨曦戳包儿差肩瘁貌打杂调历彫蓬娣姒斗眼额编粉装玉琢服软符识浮云蔽日釜鱼甑尘耿光鳏嫠核讹诈合拍画数脚上克治旷淡零族罗浮客埋铭磨害浓妆艳服排局屏去迁捐圻堮若隐若显三才桑律设放生墓沈密世爵受胎松槛算道痛痛投竿踠蹏伪朝苇輤微言伪诈忤慢误译嫌肥挑瘦小道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