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额编的意思、额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额编的解释

谓按额定的数字编制(册子)。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清查之法》:“本治钱粮额编,总以赋役全书为据,其杂项钞课,俱关考成逐款要查,丝毫不可遗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额编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按定额编制或核定,多用于古代财政、户籍管理制度。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基本释义

额编(é biān)指官府核定的定额编制,强调通过官方程序确定的固定数额或名册。该词由“额”(定额、数额)和“编”(编制、编排)组合而成,常见于明清时期的赋税、户籍文献中。

示例:

“额编人丁”指官府登记在册的应纳税人口;

“额编银两”表示核定征收的固定税银。


二、历史语境与用法

  1. 赋税制度

    明清时期,“额编”特指朝廷核定的地方赋税征收标准。例如《明史·食货志》载,地方需按“额编之数”上缴田赋,不得擅自增减。清代《赋役全书》进一步将土地、人丁的征税额度称为“额编”,形成固定税制框架。

  2. 户籍管理

    在户籍统计中,“额编”指官方登记的人口或军户名册。如《清会典》规定:“各省额编民户,每十年重造黄册”,强调户籍的定额化管理。

  3. 现代引申义

    当代文献中,“额编”偶用于形容计划内编制或配额分配,如“额编人员”指核定编制内的正式职工,但此用法较罕见。


三、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定义“额编”为“定额编排;按定额编制”,引明清史料佐证其财政用途。

    查看来源(需订阅访问)

  2. 《中国历史大辞典·明清卷》

    指出“额编”是明清赋役术语,与“加派”“杂泛”等临时税项相对,属固定正税。

    来源链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 《清史稿·食货志》

    记载康熙年间“定直省额编丁银,以康熙五十年丁数为准”,体现其作为税收基准的功能。

    原文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


四、语义辨析


“额编”是体现中国古代行政量化管理的典型词汇,其释义需结合历史制度背景方能准确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额编”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用法综合理解:

一、传统历史术语(主流解释) 指按额定数字编制册籍,常见于清代财政管理场景。例如:

二、现代引申用法(非传统释义) 部分现代词典将其解释为“额外添加或编辑内容”的成语,由“额(额外)”和“编(编辑)”组合而成,适用于写作、研究等领域的信息补充场景。

使用注意:

  1. 历史文献中多采用第一种含义,第二种用法尚未见于权威古籍。
  2. 造句示例:“海关将特遣队纳入常额编制”,此处仍属传统用法。

建议根据具体文本语境判断词义,历史类内容优先参考第一种解释。

别人正在浏览...

安利暗室逢灯阿月襃锡宾见钞掠蹴蹋达靼倒仓硐长动物学独脚虎飞天使者丰彩汗毛画诺挥发性辉烈笳角减退进出寖废九薮诀断君氏渴睡汉乐品连甍连续剧辽渖乱世氯酸马具梦白鸡梦日岷嶓旻云南面称孤难心弄田偶蹄目千人百眼柔靡入赍上清观少林寺时儁识考师巫说诨话夙雠缩头龟宿狱天报跳沫菟葵文齐福不齐遐琛献替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