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简遗编的意思、断简遗编的详细解释
断简遗编的解释
简:古时用以书写的竹片。编:穿简的皮条。指残缺不全的古籍。
词语分解
- 断简的解释 见“ 断简残编 ”。
- 遗编的解释 .指前人留下的著作。《旧唐书·章怀太子贤传》:“往圣遗编,咸穷壼奥。” 宋 苏辙 《寄题蒲传正学士阆中藏书阁》诗:“更把遗编观得失,君家旧物岂须猜。” 明 黄哲 《过梁昭明太子墓》诗:“遗编軼正雅
专业解析
“断简遗编”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字面意思与结构
- 断简:指断裂、残缺不全的竹简(古代书写材料)。
- 遗编:指散失、遗留的书籍或篇章。
- 整体:字面意思就是断裂的竹简和散失的书籍篇章。
二、引申义与核心含义
这个成语的核心含义是指残缺不全的古籍或零散散佚的古代文献。它强调这些文献:
- 残缺性:不是完整的书籍或篇章,而是碎片化的、不连贯的部分。
- 珍贵性:尽管残缺,但它们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或学术信息。
- 历史感:常带有一种对历史沧桑、文献散失的感慨,以及对保存和整理这些残存文献的重视。
三、出处与用法
- 出处:该成语源自古代文献散佚的实际情况。其概念在历代文献整理和研究中常被提及。一个较早的、与成语意思非常接近的表述可见于宋·陆游《对酒》诗:“断简残编不策勋,东皋犹得肆微勤。” 更直接的“断简遗编”作为固定组合使用,在明清文献中较为常见。
- 用法:常用于描述考古发现的古代文献、流传下来的古籍残卷、散见于各类书籍中的佚文等。也用于形容对古代文化、历史进行钩沉辑佚的工作。
- 例句:考古学家们从古墓中发掘出的那些断简遗编,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 例句:学者们皓首穷经,致力于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搜寻那些断简遗编,力图还原历史的原貌。
四、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 《汉语大词典》:对“断简遗编”的解释核心为“残缺不全的古籍”。该词典是汉语词汇释义的权威工具书之一。您可以访问其官方或授权平台(如汉典 zdic.net 等)查询更详细释义及书证(请注意核实链接有效性)。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虽未直接收录“断简遗编”词条,但其对“断编残简”的解释(“残缺不全的书本或文章”)与该成语含义高度一致,可作为理解依据。该词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撰,是普通话词汇规范的标准参考。可通过商务印书馆官方渠道查阅。
- 《辞海》:作为大型综合性辞典,《辞海》对成语的释义通常包含源流和详细解说。其相关条目(如“断简残编”)亦指向“残缺不全的古籍”。可通过上海辞书出版社官方渠道查阅。
“断简遗编”意指残缺不全、散佚零落的古代书籍或文献篇章。它形象地描绘了古代文献历经岁月沧桑后呈现的破碎状态,同时也强调了这些残存碎片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是后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思想的重要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断简遗编”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残缺不全的古籍或文献。古代用竹简书写,用皮条编连成册,若竹简断裂、编绳散落,便形成零散的残篇。
二、出处与结构
- 出处:最早见于唐代陆龟蒙的诗句“青箱有意终须续,断简遗编一半通”(《药名离合夏日即事三首》),宋代吕大临《考古图后记》也提到“虽遗编断简,仅存二三”。
- 结构:由“断简”(断裂的竹简)和“遗编”(散佚的编连册)组成,属于并列结构。
三、延伸比喻
除字面意义外,还可比喻:
- 事物残缺:如历史资料因战乱损毁,仅存片段;
- 才能未完全展现:形容人未充分发挥能力。
四、相关成语
“遗编断简”是同一含义的变体,词序调换但意义相同,均强调文献的散佚残缺。
五、示例用法
考古学家从墓中发掘出的竹简多为断简遗编,需大量考证才能还原文献原貌。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权威来源(综合)。
别人正在浏览...
白实拔类超群班傅掤扒驰爽措措达练登假瞪目结舌刁声浪气二丁二三其操法律事实翻肠搅肚放笔風動赴举关弓盘马孤艳颔首骄节角巾东路戒敕禁防精辟金谷园金图就日瞻云砊礚科订口讷厘毫落便宜罗帏麦子马苑没巴避瞢滞蟠蛰娉命诮哗奇峻请谢蛇进生具圣寿屎滚尿流失载殊辙填总佻狡铁骊同案秃儿土蛮晩世五官掾误认颜标吴中四杰仙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