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言仙去。对帝王死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告丧,曰天王登假。” 孔颖达 疏:“登,上也。假,已也。言天子上升已矣,若仙去然也。”《列子·黄帝》:“天下大治,几若 华胥 之国,而帝登假,百姓号之。” 张湛 注:“假当为遐。” 清 方苞 《释兰谷传》:“ 康熙 六十一年冬入贺万寿节,既至而 圣祖 皇帝已登假。” 鲁迅 《阻*********移家杭州》诗:“ 钱王 登假仍如在, 伍相 随波不可寻。”参见“ 登遐 ”。
谓升至某种境界。《庄子·德充符》:“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 郭庆藩 集释:“登假即登格也。假格古通用。”《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 成玄英 疏:“登,昇也;假,至也。”《淮南子·精神训》:“终始若环,莫得其伦,此精神之所以能登假於道也。” 高诱 注:“假,至也。上至於道也。”《文选·扬雄<剧秦美新>》:“登假皇穹,铺衍下土。” 李善 注:“假,至也。言众瑞升至於皇天,铺衍於下土。”
“登假”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且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
基本释义
“登假”最初是对帝王、君主离世的委婉说法,意为“仙去”或“升天”。例如《礼记·曲礼下》中记载:“告丧,曰天王登假。”孔颖达疏解释为“天子上升已矣,若仙去然也”,即用“登假”隐晦表达帝王逝世。
用字与通假
这里的“假”通“遐”(远),故“登假”也作“登遐”,指帝王灵魂升至遥远仙境。例如清代方苞在《释兰谷传》中写道:“圣祖皇帝已登假。”
文学引用
鲁迅《阻郁达夫移家杭州》诗云:“钱王登假仍如在”,即以“登假”暗指南宋钱王去世。
在部分语境中,“登假”还可引申为精神或修为升华至更高层次,例如《列子·黄帝》提到“帝登假”,张湛注解为“假当为遐”,暗示帝王修为达到超凡境界。但这种用法较为少见,多与哲学或玄学相关。
如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礼记》《列子》等典籍。
《登假》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上朝请示。在古代,臣子或者官员需要向皇帝或者上级官员汇报工作、请示意见时,需要登上朝廷进行讨论。这个成语也可引申为请示上级领导或者汇报一件事情。
《登假》的部首是“⺶”(身部),它的拆分字体是“⺶”和“日”,总共包含了9个笔画。
《登假》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宫廷制度,官员需要登上朝廷假山或者假山顶端进行请示或者汇报。在繁体字中,“登假”的写法保持一致。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稍有不同。根据传统的古代汉字书写规范,《登假》的书法会略有变化,总体形状还是较为相似的。
1. 他今天一早就登假去向上级领导请示重要事情。
2. 请你登假去向老师请几天假缺席参加比赛。
登门、登堂、登山、登高、登记等。
请示、上呈、述职等。
自作主张、独断专行等。
百木宝姥暴露北社冰井拨什库不拔一毛布怨彩球长空钞录赤津津春尽踔掉处士磁石代奏大毛倒文點校點易豆酱敦龎丰恩纷挐高文故技寒噤汗洽股栗横锯面鸿毛猴儿精猴楂喤喤回延佳好剪枝假意惊世绝俗惊叹不已酒客考择枯暴琅邪台茫无头绪没账谦愿然眉任意上闻爵渗沥摄音瘦顇手心俗仪唐玄宗田圻无限小掀然心高气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