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帐。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幃翠被鬱金香。”《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綉被五更香睡好,罗幃不觉纱窗晓。”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这云似我罗幃数重。” 清 龚自珍 《减字木兰花》词:“昨夜罗幃,银烛花明蟢子飞。”
“罗帏”是汉语中的古典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用轻软丝织品制成的帐子或帘幕,通常用于床帐或闺房装饰。例如《西游记》中提到的“罗帏翠被”即形容华美的床帐。
“罗帏”兼具实用与文学双重意义,既是古代居室陈设的实物,也是诗词中表达闺怨、思念的典型意象。其用法多见于唐宋诗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
罗帏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整体意思是指用薄细的细丝织成的帐幕或帷幔。
罗:由“⺶”(网)和“纟”(红丝)组成,共10画。
帏:由“巾”(巾帼)和“未”(未满)组成,共8画。
罗帏这个词在《说文解字》中没有直接解释,而是在其他文献中出现。其繁体字为「羅幃」,是指一种用细丝织成的华丽帷幔。
古代汉字的写法多种多样,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变化。在古时候,罗帏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基本上仍然使用「罗帏」这样的形式。
1. 杜甫的诗中有这样一句:"无端罗帏尽日斜",形容太阳落山的景象。
2. 花园里的小小亭子上挂着一顶罗帏,显得雅致而华丽。
罗帏并没有太多相关的组词。
罗帷、绸幕。
空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