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断见的意思、断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断见的解释

佛教谓人之见有两种:一为常见,二为断见。不知己身及诸外物常住,而反以身死为断灭之见称断见。参阅《涅槃经》二七、《大智度论》七。参见“ 断常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断见”是佛教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属于“边见”之一,与“常见”相对。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断见(梵语:uccheda-dṛṣṭi)指认为生命在死亡后完全断灭、不复存在的极端观点。佛教认为这种见解否定了因果业力的延续性,主张“人死如灯灭”,否认轮回与来世的存在。

  2. 与“常见”的对比

    • 断见:主张生命短暂、死后彻底消亡,否认精神或业力的延续性。
    • 常见:认为存在永恒不变的灵魂或主宰(如“神我”),执着于恒常性。
      两者均被佛教视为偏离中道的极端认知,合称“断常二见”。
  3. 佛教的批判视角
    佛教通过“缘起论”驳斥断见,强调因果相续不灭。例如《大智度论》指出,断见者因“不知己身及外物常住”而陷入偏执。此外,断见常与“邪见”关联,表现为否认因果规律。

  4. 现实表现与影响
    现代社会中,断见体现为否认灵魂、轮回等超验存在,认为意识仅是大脑产物,生命无前世后世。佛教认为此类观点会导致道德虚无主义,削弱行善止恶的动力。

  5. 相关概念扩展
    在佛教教义中,断见与“五恶见”中的“戒禁取见”(执着错误修行方法)等共同构成解脱障碍。破除断见需通过观修无常与缘起法则,建立对因果业力的正确认知。

如需进一步了解佛教哲学体系中的其他核心概念(如十二因缘、中道思想),可参考《涅槃经》《大智度论》等经典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断见

断见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钅”和“见”,由14个笔画书写而成。

来源

断见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它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断见是以其独特的形态和意义而被广泛使用。

繁体

断见在繁体汉字中的写法为「斷見」。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断见的写法有所不同。据研究,断见最早的写法可能是「屮寸见」,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形态。

例句

1. 他对这件事的断见很有道理。

2. 我们应该对事物有全面的断见,不要一味地相信传闻。

3. 他的断见让我改变了以往的观点。

组词

1. 断定:确定或判断事物的真实性。

2. 见解:对事物的看法或理解。

3. 見識:对事物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近义词

1. 见解:观点、看法。

2. 看法:观点、见解。

3. 主张:立场、观点。

反义词

1. 世故:不明真相、缺乏见识。

2. 迂腐:思维僵化、思想陈旧。

3. 狭隘:思想狭窄、眼界不开阔。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