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的意思、物我的详细解释
物我的解释
彼此,外物与己身。《列子·杨朱》:“君臣皆安,物我兼利,古之道也。”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张绰<杂述>》:“物我俱忘怀,可以狎鸥鸟。” 明 沉鲸 《双珠记·月下相逢》:“ 孔 门之乐,不拘物我,相与少叙,料无不可。”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他们是没有物我的区分,没有国族的界别。”
词语分解
- 物的解释 物 ù 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事物。生物。物体。货物。礼物。文物。物价。物质。地大物博。物极必反。 内容,实质:言之有物。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物议(群众的批评)。待人接物。物望所归(众望
- 我的解释 我 ǒ 自称,自己,亦指自己一方:我们。我见(我自己的看法)。我辈。我侪(我们)。自我。我盈彼竭。 人尔敌 笔画数:; 部首:戈;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物我”是中国哲学与文学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义是外物与己身的关系,强调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具体可从以下层面理解:
一、基本释义
- 字面含义:由“物”(客观世界)与“我”(主观自我)组成,指代外部事物与自身的关系。
- 哲学延伸:在道家、佛家思想中,常体现为“物我两忘”“物我合一”,即消弭主观与客观的对立,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如《列子·杨朱》言“君臣皆安,物我兼利”,南朝江淹诗云“物我俱忘怀,可以狎鸥鸟”。
二、哲学内涵
- 佛家观点
宋代延寿禅师在《注心赋》中提到“物我一如”“人境不二”,认为生命活动中主观与客观本非对立,而是统一体。
- 道家思想
主张“忘物忘我”,如李复诗句“忘物亦忘我,优游河所觊”,通过超越物我界限实现精神自由。
- 现代解读
郭沫若在作品中提到“物我各别”的消解,强调无国族界别的理想境界。
三、文学应用
- 古代诗词常以“物我”表达超然心境,如“物我俱忘怀,可以狎鸥鸟”(江淹)。
- 现代文学中,黄碧云等作家用“物我”隐喻个体与外界的疏离或交融。
四、近义与反义
- 近义词:天人合一、主客一体、人境不二。
- 反义词:物我对立、主客二分。
如需更深入的文献考证,可参考《列子·杨朱》、宋代《注心赋》等古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物我》的意思
《物我》是指物体与自我之间的关系,特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这个词用于描述人对于外部事物的认识、了解和感知。
拆分部首和笔画
《物我》是由部首「物」和「我」组成的,部首「物」表示事物、物体,「我」表示自我、个人。
「物」的笔画数为8,属于简体字;「我」的笔画数为7。
来源
《物我》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文学作品中,《般若波罗蜜经》引用了《梵智讚》中的一句:“以分别能断所缘以断我见。”从此,《物我》开始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被广泛使用。
繁体
《物我》的繁体字为「物我」,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物我》在古代经典文献中的写法多样,但仍保持部首和基本结构不变。
例句
1. 我们应该认识到《物我》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
2.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如何平衡好《物我》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组词
1. 物体
2. 自我
3. 物我两忘
4. 无我
近义词
1. 存在与自我
2. 主体与客体
反义词
1. 物我相隔
2. 无物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