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游荡怠惰;游手好闲。《文选·沉约<和谢宣城>》:“牵拙谬东汜,浮惰及西崑。” 李善 注:“浮惰,浮名惰懈也。” 唐 白居易 《息游惰策》:“託跡於军籍释流者,可返躬於东作,欲其浮惰其可得乎?”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这样,既侵夺居民的产业,又造成浮惰的习惯。”
(2).无业游民。《北齐书·儒林传序》:“游手浮惰,十室而九。”《续资治通鉴·宋钦宗靖康元年》:“所得皆市井浮惰,旬日而足。”
浮惰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浮”与“惰”两个语素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的释义,“浮”指轻浮、不踏实,如《礼记·表记》中“耻费轻实”郑玄注“耻费,不为浮侈”;“惰”指懈怠、懒散,《说文解字》释为“不敬也”。二者组合后,“浮惰”指行为轻浮且怠惰的状态,多用于描述作风不扎实、缺乏进取心的群体特征。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可见于社会治理相关的语境,例如《宋史·食货志》记载“汰浮惰,归本业”,指整顿游手好闲者回归农耕。现代语言应用中,“浮惰”常被社会学者用以批评浮躁懒散的社会现象,《社会学研究》曾刊文指出“青年群体中的浮惰心态会阻滞职业发展”。
词义演变方面,《现代汉语词源》收录该词时标注其语义重心由古代侧重“懒散”转向现代包含“浮躁”与“怠惰”双重属性。构词法上属于并列式合成词,两个语素意义相近且互为补充,符合汉语双音节化的构词规律。
由于未搜索到与“浮惰”直接相关的资料,以下基于词语构成和常见用法进行推测:
1. 字面拆分解释
2. 组合含义推测 “浮惰”可能描述一种既浮躁又懒惰的状态,常见于以下场景:
3. 可能的相关用法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偶见组合(如宋代《宋会要辑稿》提到“禁浮惰”),多指禁止虚浮懒惰的社会风气,但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
建议:若您有具体出处或语境,可提供更多信息以便进一步分析。类似词汇可参考:
案法悲不自胜髟鼬閟惜拨转不务空名朝审尘蠹侈慢创述春台戏摧辱二氧化物愤勇顾覆过来恒居欢盟幻躯会门灰然魂飞魄荡简单娇倩冀图九华殿鸡鹜巨商客冢倥偬喟然窟栊乐观主义历块立业龙华三会陆驰陆死骨母法丕冒否运琼文戚属区析桑皮烧燌申写拾头守睛速决琐散素十锦逃逋桃弓射鸭拖钩歪风邪气完篇危危希附戏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