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道家用语。谓大到极点而囊括一切。《庄子·天下》:“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成玄英 疏:“囊括无外,谓之大也;入於无间,谓之小也;虽復大小异名,理归无二,故曰一也。”
(1).天地未分前混沌之元气。《礼记·礼运》:“是故夫礼,必本於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 孔颖达 疏:“必本於大一者,谓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气也。”
(2).指原始朴素状态。《荀子·礼论》:“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其下,復情以归大一也。” 杨倞 注:“虽无文饰,但復情以归素质,是亦礼也。”
(3).指太古时代。《荀子·礼论》:“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大一,夫是之谓大隆。” 杨倞 注:“大一谓太古时也。”
(4).指天。《庄子·徐无鬼》:“大一通之,大阴解之。” 成玄英 疏:“一是阳数。大一,天也,能通生万物,故曰通。”
“大一”是现代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释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阐释:
一、教育领域指代学制阶段 “大一”是“大学一年级”的简称,表示高等教育本科阶段的初始学年。《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商务印书馆)将其定义为“高等学校本科生第一学年的通称”,体现学生从基础教育向专业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该用法常见于高校教学管理文件及学术规范文本,如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二、中国古代哲学概念 在典籍《礼记·礼运》中记载:“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此处“大一”特指宇宙生成前的混沌本体,与“太极”概念相呼应。汉代郑玄注疏称:“大者,极也;一者,未分刈也”,强调其作为万物本原的哲学内涵。此释义见录于《汉语大词典》(汉典网)及《中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两种释义均在不同语境中高频使用,前者承载现代教育制度特征,后者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构成词汇的历时语义网络。
“大一”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以下是常见解释:
若需更精准的解释,请补充具体语境或使用场景。
阿世盗名柏侯般演奔衄便道边骑笔牍别来弛隳斥逻蹙尘鼕鼓东海逝波东岳芳颜该拨改成膏雨挂锄官癖桂花酒还衡还农还赠颔颐好强谎人假期捷口进祝计献口写两亩地凉州隶子弟闾亭门板灭性攀禽类疲顽清均嬛绵权重辱詈栅塘圣城圣智受冷收帘霜锐霜夕吮墨讨服桃花粉条汇同年録问安涎邓邓邪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