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四书的意思、四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四书的解释

[The Four Books] 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儒家经典

贾母因问 黛玉念何书。 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红楼梦》

详细解释

(1).《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合称。 南宋 理学家 朱熹 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后用作学习的入门书。 元 皇庆 二年定考试课目,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意规定以 朱熹 的《集注》为根据。 明 清 相沿不改。 元 方回 《古斋箴》序:“近世 朱 氏‘四书’,吾服膺焉。”参见“ 四子书 ”。

(2).指四部书。 南朝 梁 萧统 《谢敕赉制旨大涅槃经疏启》:“四书所总,施命止於域中。”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二游诗》:“尝闻四书曰,经史子集焉。”参见“ 四部书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四书是中国儒家经典的核心文献总称,由《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典籍组成。其概念形成于南宋时期,经朱熹编订注释后确立为科举考试的核心教材,对东亚文化圈的思想、教育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一、四书的具体构成

  1. 《大学》

    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核心思想为“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与“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统一性。

  2. 《中庸》

    同为《礼记》篇章,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撰写。主张“中庸之道”,提倡“不偏不倚”“致中和”的哲学观,被朱熹称为“孔门传授心法”。

  3. 《论语》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门后学编纂而成。涵盖仁、礼、孝等核心伦理观念,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经典命题,被视为儒家思想的直接来源。

  4. 《孟子》

    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所著,系统阐发“性善论”“仁政”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主张,强化了儒家的民本意识。

二、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将四书提升至“五经之阶梯”地位,元代后成为科举必考内容。清代《四库全书总目》评价其“义理精微,为万世法程”。现代学者认为四书构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体系,并为东亚汉字文化圈提供了共同的文化基因。

三、现代研究与应用

当代新儒家学者如杜维明、成中英等,重新诠释四书思想以回应现代性挑战。中国教育部将《论语》《孟子》列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强调其对人格培养的当代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四书”是中国儒家经典的核心著作合集,具体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典籍。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组成与由来

  1. 构成来源

    • 《大学》和《中庸》原为《礼记》中的篇章,南宋理学家朱熹将其单独提出,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
    •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孟子》则阐述孟子的思想,《大学》强调修身治国之道,《中庸》探讨道德哲学与处世准则。
  2. 命名与定型
    朱熹在福建漳州刊刻《四书章句集注》,系统注释四书内容,“四书”之名由此确立,并成为宋元以后科举考试的官方指定教材。

二、核心意义

三、延伸说明

四书常与“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合为儒家经典体系“四书五经”。其思想至今仍被视作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籍内容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或相关学术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背人布流不唯侧肩车程称伏淬火醋浸曹公搭包打秋风电子琴帝业东欧平原乏岁奉附负驮复卒弓号公输鼓车后法谎价豁剌戋帛嚼舌节祠劫律草景入桑榆旌招谨宣客战连三并四俚鄙络石率带吕公縧麻词毛蛋蛋子眠牛邈行冥无民庸蛲虫拿身分恰莫仁谨汝南评三患生死未卜沈涵市圈室事寿陵失步突出五汶无生理显职校联小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