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害义的意思、害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害义的解释

损害正道、正理。《孔子家语·好生》:“小辩害义,小言破道。”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六:“ 班固 才识不逮 司马迁 远甚,於《高祖纪》见之《史记》第云: 高祖 姓 刘 氏,母媪。盖 司马 汉 臣,不敢斥其君名。 班固 为《汉书》,尽用 司马迁 旧文,却云: 高祖 讳 邦 ,字 季 。意谓补其遗缺,不知害义。” 明 刘基 《春秋明经·考仲子之宫筑王姬之馆于外》:“天王嫁女於 齐 ,而使 鲁 为之主,害义甚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害义"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指向损害道义、违背正义或破坏正当的道理。它由"害"(损害、伤害)和"义"(道义、正义、正当的道理)两个语素构成,核心在于描述一种行为或事物对道德准则或正当性的破坏。

详细解释如下:

  1. 核心含义:损害道义,违背正义

    • "害义"最根本的意思是指某种行为、言论或事情损害了公认的道德准则、正义原则或正当的道理。它强调的是对"义"这一伦理核心价值的伤害。例如,见利忘义的行为就可以说是"害义"之举。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中解释"害"时提到"害,伤也",引申为对抽象事物的损害,与"义"结合即指对道义的伤害。
  2. 具体表现与应用

    • 违背伦理道德: 指行为不符合社会普遍认同的伦理规范,如背信弃义、损人利己等。明代高攀龙在《高子遗书·语》中提到:"才提起一个利字,便害义。" 意指一旦追求私利,就容易损害道义。
    • 歪曲正当道理: 指对正确的事理进行曲解或破坏。在讨论或行事时,如果偏离了正当的依据或原则,也可称为"害义"。
    • 损害公正性: 在涉及公平、正义的场合,任何导致不公的行为或因素都可视为"害义"。
  3. 语境与用法

    • "害义"常用于书面语或较为正式的语境,特别是在讨论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或评价行为正当性时。
    • 它常与"伤仁"、"损德"等词并列或对比使用,共同构成对道德缺失行为的批判。古人强调"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这种不为不义之事的态度,正是为了避免"害义"。
    • 在古文中,"害义"有时也用于批评那些为了私利或私欲而牺牲大义的行为。

总结来说,"害义"是一个具有伦理批判色彩的词汇,专指那些对道义、正义或正当道理造成损害的行为或现象。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义"这一核心价值观的维护和强调。

网络扩展解释

“害义”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损害正道或正理,通常用于描述违背道德准则或正义原则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词义解析

    • 害:本义为伤害、损害(),引申为恶意、有害;
    • 义:指道义、正义、正理。
      组合后,“害义”即指通过言行破坏道德规范或损害公理,例如《孔子家语·好生》中提到“小辩害义,小言破道”,强调琐碎争辩会损害大义()。
  2.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批评不道德行为,如故意伤害他人利益、违背伦理准则等;
    • 也可指言论或行为偏离正道,例如宋代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评价史书编纂时提到“害义”问题()。
  3. 延伸理解
    部分现代解释将其引申为“言行恶心、恶意”(),但这一用法更偏向口语化,需结合语境判断。

“害义”强调对道德准则的破坏,既有历史文献中的抽象概念(如损害正道),也可用于具体行为批评。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孔子家语》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别开蹊径步打不清不白长干逞妍鬭色重影打鼓对食独明夺标蕃滋翂翂翐翐赋畀浮荡甘溜甘妖根穷共振钩云刮摩顾惮贺年片鹤情户扇嫉媢即墨侯紧切就徵峻峭卡儿水口惽列第立刻鸾鸣孪子瞀忧眉门女曲平常瓶筲痞子前图清江曲清闻秋晩七耀淇园阙佚热潮任地沙漠化善没沈浮什袭珍藏收箭属词梳裹顺眼擡筐限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