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无用之材。多用为谦词。 元 王逢 《得尚书汪公凶问》诗:“樗材荷推奬,思报辑遗编。” 明 孙梅锡 《琴心记·王孙作醵》:“顾鄙夫樗材迟暮,仰贵客山斗规模。”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且云或香闺姣女,并已乘龙,或鄙弃樗材,不堪倚玉,则乞赐一艷婢。” 孙犁 《文集自序》:“今幸遇清明之世,国家不弃樗材,念及老朽,得使文章结集出版,心情十分感激。”
“樗材”是一个源自典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以下要点详细解析:
“樗材”字面指“樗树的木材”,但实际比喻无用之材。樗树(臭椿)木质疏松、纹理不直,无法用于建筑或器具制作,因此古人用其形容“无实际才能或价值的事物”。该词多作为自谦之辞,表示谦逊地表达自己才能平庸。
出自《庄子·逍遥游》:惠子提到樗树“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即使生长在路边,木匠也视若无睹。庄子借此说明“无用之用”的哲理,而“樗材”则逐渐演变为对自身才能的谦称。
现代汉语中,“樗材”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的自谦表达,例如:“在下樗材,承蒙错爱,愿尽绵薄之力。”需注意语境,避免误解为贬低他人。
“樗材”承载了传统文化中的谦逊美德与哲学思辨,使用时需结合语境,体现恰当的礼仪与表达意图。
樗材(chū cái)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木”和“木”两个字部组成。
樗材这个词的意思是指“某些木质植物的内部组织”,尤其是指树的内部部分,也可泛指树木的枝干和干燥后的木材。
下面是樗材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樗材一词的来源可追溯到古汉语,是由木字部加上木字部组成的合成词。它的繁体写法为「櫸材」。
标题:樗材在古时候的写法、例句在古时候,樗材可以有不同的写法。比如,可以用「楸」字代替现在的「樗」字,用「綵」字代替现在的「材」字。古时候对字的写法存在一定的变化,但都是指代木质植物的内部组织。
以下是一个例句:
古人常用樗材作为建筑材料以及制作器具的原料。
标题:樗材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樗材可以与其他字组合成一些相关的词语,比如:
与樗材意义相近的词汇还有树干、木料、木质等。
反义词或对立词方面,樗材没有一个特定的反义词,可以根据语境选择相应的词语。
【别人正在浏览】